关键词
身份与社区:对托妮·莫里森的小说《秀拉》中的人物研究
作者: 李静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身份   社区   自我   和谐  
描述: ,姐妹友谊等。在我看来,这部小说探讨了个人如何在黑人社区中找寻自我身份的艰苦历程的主题。 本文试图从人物分析的角度来
托尼.莫里森《宠儿》中的女性叙事
作者: 王海霞   来源: 厦门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身份   叙事   重复回忆  
描述: 等联系起来,考察女性主体与身份的多维性。托尼·莫里森是当代最著名的美国黑人女作家之一, 其黑人女性作家的特殊定位使她能够观察并深入了解一系列的情绪与感觉,而这些是不具备这种双重身份的人所无法了解的。作为一个
从创伤理论的角度研究《父亲的微笑之光》
作者: 毛婷婷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身份   创伤理论   艾丽丝·沃克   创伤的治疗  
描述: 作为美国族裔文学的一部分,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在美国文学的历史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黑人女性作家开始崭露头角,艾丽丝·沃克,作为当代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黑人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主要揭露了黑人女性在父权制和种族歧视双重压迫下悲惨生活,赞扬了她们为了男女平等奋力挣扎与命运坚决抗争的精神。《父亲的微笑之光》中的主要角色几乎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创伤,在揭露创伤的同时,作者也描绘了创伤治愈的可能性,留给人无限的希望。小说中刻画了父女之间的矛盾冲突,揭露了非裔美国女性对于父权制和种族统治的抵制。本
薇拉·凯瑟《我的安东妮娅》间性空间的间性身份研究
作者: 于娟   来源: 西南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身份   凯瑟   《我的安东妮娅》   间性空间  
描述: 中的身份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文本细读与理论探究,凯瑟为了践行现代主义实验性写作,在叙述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间性空间概念。霍米·巴巴的后殖民主义概念“之间空间”能帮助阐释凯瑟在美国社区、民族、艺术等空间背景下
美华文化夹缝中的身份寻求
作者: 何玉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美国华裔文学   身份   谭恩美  
描述: 人生在世,总要努力构建与众不同的身份。因而,寻求身份便成为当代文学热衷的一个主题。处于种族和性别双重边缘的美国华裔妇女如何探寻她们的性别身份、民族身份和文化身份自然成为美国华裔女作家关注的对象
中西方女性文学身份建构的比较研究
作者: 苏忱   来源: 江淮论坛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清照   身份建构   身份   布拉德斯特里   话语策略  
描述: 文化研究理论认为,身份有着结构的特征,它被认为是建构的而非给定的。本文从作者、文本、和社会语境三个方面比较中国女词人李清照与美国女诗人安妮.布拉德斯特里特在男性统治的文学世界里建构各自的文学身份的过程,剖析她们使用的话语策略,从而揭示中西方女性在文学身份建构中拥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经历和体验。
澳大利亚二战后女性生活写作特点探析
作者: 郑小燕   来源: 文学教育(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身份   形象   主题   叙事   生活写作  
描述: 生活写作是一种突破传统文体界限的关于个人经历的写作方式或文体。二战后,社会的进步给予了澳女性作家前所未有的创作空间,她们渴望更自由、更真实地言说自我,生活写作逐渐成为澳女性文学的一大主流。研究二战后澳女性作家生活写作对研究澳女性文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紫色》——一曲追寻之歌
作者: 郭哲   来源: 才智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姓名   身份   《紫色》     追寻  
描述: 《紫色》是爱丽丝·沃克也是女性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小说成功的描述了男权社会下,以西莉亚为代表的黑人女性所受到的性别压迫和种族歧视,以及这些女性的觉醒和成长。她们从备受压迫、失去个体身份到获得幸福
20世纪英国女作家的女性身份书写
作者: 叶美丽   来源: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作家   身份   父权社会   二元对立   视角  
描述: 的目光定格在女性的生活圈,诉求她们的社会地位及身份的认同。在20世纪女性作家的作品中寻找她们这一诉求的心灵轨迹,可以了解女性文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女性主体地位的认同历程。
《致橡树》中的女性身份诉求
作者: 胡春苗   来源: 北方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致橡树   身份   舒婷   自我   女性  
描述: 舒婷的《致橡树》是新时期中国女性文学的开山诗作。爱情是这首诗的外在表现,其实质是女性对自我身份的现代性诉求。诗人对三类不平等传统爱情模式的否定隐喻了其对以男性为中心的爱情模式的批判和摈弃。在谋求
< 1 2 3 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