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赏析】搜索到相关结果 20 条
-
男权社会主导下的女性命运——日本作家田山花袋小说《棉被》赏析
-
作者:
王熙宁
来源:
北方文学(中)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赏析
私小说
男权社会
作家
“新女性”形象
女性命运
日本
《棉被》
-
描述:
继岛崎藤村的《破戒》在日本文坛引起了巨大反响之后,田山花袋的《棉被》再次将人们的视线从宏观的社会矛盾层面引导至个人的内心世界,以他本人为原型的主人公竹中时雄的形象得到了空前的关注,带有私小说色彩的自然主义文学逐渐在日本确立了自己的地位。通过对作品中女主人公芳子的“新女性”形象的分析,了解新旧思想冲突下的女性的矛盾心理,以及明治新女性在新旧思想冲击下女性自我解放意识的缺乏,而这恰恰是明治文明开化局限性的表现。
-
哀而不怒:《大年夜》赏析
-
作者:
小马
来源:
初中生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赏析
下级官吏
纸币
日本文学
文学创作
东京
婢女
小说家
女性形象
短篇小说
-
描述:
导言樋口一叶(1872-1896):日本女小说家,生于东京一下级官吏家庭。尽管从事文学创作不到5年,樋口一叶却留下了《大年夜》、《浊流》、《青梅竹马》等中、短篇小说杰作,成为日本文学史上的奇迹。2004年,她的头像被印在5000元面额的日元纸币上,是日本第一位肖像被印在纸币上的女性。
-
《名作欣赏》2008年总目
-
作者:
暂无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赏析
唐人小说
欣赏
解读
中篇小说
长篇小说
重读
孙绍振
女性形象
短篇小说
-
描述:
《名作欣赏》2008年总目
-
《警世通言》的一抹亮彩
-
作者:
梁书喆
来源:
群文天地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赏析
女子形象
警世通言
娘子
李甲
雷峰塔
女性形象
冯梦龙
杜十娘
小说
-
描述:
本文选取了《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赵春儿重旺曹家庄》几部小说中,具有典型性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赏析,点明了她们各自所具有的特点:一往情深、刚烈自尊以及聪慧隐忍。 读冯梦龙的《警世
-
茶画赏析《调琴啜茗图》
-
作者:
丁以寿
来源:
普洱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赏析
用笔
贵妇
色彩
宫廷
唐代
佛像
女性形象
仕女画
贵族妇女
-
描述:
周昉(约公元745年~804年),字仲朗,一字景玄,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画家。出身于仕宦之家,先后官越州、宣州长史。工仕女画,初学张萱而加以写生变化,多写贵族妇女。所作优游闲适,容貌丰腴,衣着华丽,用笔劲简,色彩柔艳,为当时宫廷、士大夫所重,称绝一时。画佛像,神态端严,时称神品。兼工肖像,其绘扑蝶画名播中外。画迹有《五星真形图》、《杨妃出浴图》、《妃子数鹦鹉图》等72件,著录于《宣和画谱》。
-
绮丽之极 悲情无限——温庭筠《菩萨蛮》(水晶帘里玻璃枕)赏析
-
作者:
李豫凤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绮丽
赏析
温庭筠
玻璃
《菩萨蛮》
女性形象
水晶
悲情
-
描述:
被称为花间鼻祖的温庭筠,是第一个专力从事词体创作的文人,也是奠定词的传统作风的作家。他使词从形式到内容与风格都基本摆脱诗的模式,具备了独特的风貌。《花间词》66首温词,以女性的闺阁之思为
-
《阅读与写作》2010年总目录
-
作者:
暂无
来源:
阅读与写作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赏析
阅读
诗歌创作
写作
中篇小说
爱情
长篇小说
女性形象
意象
晚清小说
-
描述:
《阅读与写作》2010年总目录
-
《夏洛特夫人》
-
作者:
约翰·威廉姆·沃特豪斯
来源:
初中生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典神话
赏析
丁尼生
诗歌
神秘
色彩
故事
画风
传说
女性人物
-
描述:
赏析以用鲜明的色彩和神秘的画风描绘古典神话与传说中的女性人物而闻名于世。夏洛特夫人的故事来自丁尼生的诗歌。
-
赏析
-
作者:
暂无
来源:
初中生(阅读导航)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赏析
古典神话
拉斐尔
神秘
新古典主义
William
传说
女性人物
-
描述:
约翰·威廉姆·沃特豪斯(John William Waterhouse,1849~1917),英国新古典主义与拉斐尔前派画家。以用鲜明的色彩和神秘的画风描绘古典神话与传说中的女性人物而闻名于世。
-
心灵的烛照
-
作者:
朱寨
来源:
民主与科学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赏析
新时期
作者
女作家
作家论
评论
理论思辨
理性分析
感情色彩
心灵
-
描述:
著名女性文学批评家盛英集多年心育笔耕,完成了她的第一部著作《中国新时期女作家论》。全书富有浓重的感情色彩,同时又具深刻的理性分析,在精细的艺术赏析和理论思辨中,使人亲切地感觉到作者与自己的评论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