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搜索到相关结果 3 条
-
缺席的中心 有力的在场——论《阿姆斯特丹》中女性的隐性力量
-
作者:
侯怡芬
来源:
鸡西大学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框架转换
概念整合
女性
-
描述:
试图从认知语言学中概念整合和框架转移理论探析小说《阿姆斯特丹》中缺席的女主角莫莉和在场的女主角罗斯在小说中的隐性力量,指出因"对莫莉的记忆"这个类属空间,连通了克莱夫和弗农这两个输入空间的矛盾,二者矛盾的整合最终催生了新的意义:死亡。所以,莫莉是小说中两位男主人公克莱夫和弗农之间故事展开的中心和悲剧的根源;而另一在场女主角罗斯则用其曼妙的语言赢得其丈夫与弗农之间的争斗,加速了弗农和克莱夫死亡悲剧的发生。这些让读者们意识到小说中女性人物的隐性力量。
-
缺席的中心 有力的在场——论《阿姆斯特丹》中女性的隐性力量
-
作者:
侯怡芬
来源: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框架转换
概念整合
女性
-
描述:
试图从认知语言学中概念整合和框架转移理论探析小说《阿姆斯特丹》中缺席的女主角莫莉和在场的女主角罗斯在小说中的隐性力量,指出因"对莫莉的记忆"这个类属空间,连通了克莱夫和弗农这两个输入空间的矛盾,二者矛盾的整合最终催生了新的意义:死亡。所以,莫莉是小说中两位男主人公克莱夫和弗农之间故事展开的中心和悲剧的根源;而另一在场女主角罗斯则用其曼妙的语言赢得其丈夫与弗农之间的争斗,加速了弗农和克莱夫死亡悲剧的发生。这些让读者们意识到小说中女性人物的隐性力量。
-
喻说的再发现——拉康、莱考夫/约翰逊和新喻说理论对诗学的启示
-
作者:
童明
来源:
外国文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说话主体
欲望
换喻
隐喻
认知语言学
喻说性概念
诗学
拉康心理分析
-
描述:
近几十年来,喻说在多个学科被重新发现,形成鲜明理念。当代西方的喻说理论,重视喻说和思想的联系,改变了柏拉图以降对真理、思想、主体和历史的传统看法,也引起包括诗学在内的文学理论的一些变化。对文学理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拉康的心理分析说。本文采取跨学科的方法,从莱考夫和约翰逊的喻说论入手,进而深入拉康的一个文本,讨论隐喻、换喻在文化体系表意链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这种作用与欲望之间的张力。文章还例举了若干和诗学有关的实例,并扼要分析卡夫卡、福克纳和女性文学作品中的某些形式的内容,以说明喻说再发现对诗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