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解放与塑造:国民党的“三八”妇女节纪念(1924-1945)
作者: 余懿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塑造   国民党   解放   “三八”妇女节  
描述: 的支持,妇女节纪念活动的主调,转变为以国民党政治纲领为依托,将妇女解放与参与国民革命联结在一起,号召妇女要得到解
试析莫里森小说中的黑人女性形象
作者: 赵婕   来源: 作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托尼·莫里森   独立   形象   黑人女性   解放  
描述: 著名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自己的小说之中,以自身独特的视角描绘出了大量的黑人女性主义的形象,表达出了黑人女性的生活经历和遭遇,展示出了黑人女性各自不同的特点。正是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特点,刻画出了黑人女性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这也正是托尼·莫里森作品的独特魅力所在。
论丁玲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蜕变
作者: 赵爱玲   来源: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封建   自我   克服弱点   解放   女性  
描述: 投身解放革命道路,最后克服自身弱点,摆脱封建流言,以一个成熟女性革命者的身份参与革命事业,过程虽然异常艰难,但女性不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思想不断升华,最后完成整体形象蜕变。
试论《上海屋檐下》对现代女性问题的观照
作者: 郑依梅   来源: 北方文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上海屋檐下》   命运   解放   家庭   女性  
描述: 《上海屋檐下》是夏衍创作于1937年的一部现实主义探索话剧,描绘了上海一处弄堂房子里五户人家一天的庸常生活。夏衍在其中成功地塑造了四个女性形象,赵妻、桂芬、施小宝和杨彩玉,借此传达出他对现代女性问题的观照。动乱时代中女性与家庭关系纠结复杂,他们又将何去何从,值得深思。
试论《上海屋檐下》对现代女性问题的观照
作者: 郑依梅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上海屋檐下》   命运   解放   家庭   女性  
描述: 《上海屋檐下》是夏衍创作于1937年的一部现实主义探索话剧,描绘了上海一处弄堂房子里五户人家一天的庸常生活。夏衍在其中成功地塑造了四个女性形象,赵妻、桂芬、施小宝和杨彩玉,借此传达出他对现代女性问题的观照。动乱时代中女性与家庭关系纠结复杂,他们又将何去何从,值得深思。
“黑色”的声音:托尼·莫里森笔下的黑人女性形象
作者: 孙银娣   来源: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同化   牺牲品   自我意识   黑人女性   解放  
描述: 按照华盛顿对黑人女性的4种分类:悬挂的女人、同化了的女人、刚独立的女人和解放了的女人,分析托尼·莫里森笔下的黑人女性形象并展示她们各自不同的特点与遭遇,忠实地表达了黑人女性的生活经历,给身处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双重压迫下的黑人女性指出了正确的争取自我解放的道路。
伤逝:从自由女性主义视角透视《简·爱》
作者: 王晓芳   来源: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简·爱》   命运   爱情   解放   自由女性主义  
描述: 争议进行了探究,揭示了《简·爱》女性主义爱情观的合理内核及彻底性,同时也分析了自由女性主义的伤痕——女性解放力量、解放道路、女性命运归宿的局限性。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百年文学女性形象扫描
作者: 曹铁娟   来源: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   自由   解放   女性形象   平等  
描述: 本文从妇女解放的历史要求出发,以本世纪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归纳女性形象发展的三个阶段:苦难,以“鼻涕阿二”菊花为第一阶段形象的概括;子君、莎菲、露沙等为奋斗中女性形象的代表;林道静是女性形象
从黑人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托尼·莫里森的《宠儿》
作者: 王成   来源: 鸭绿江(下半月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黑人女性主义   觉醒   《宠儿》   压迫   解放  
描述: 本文从黑人女性主义角度入手,分析了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中的黑人女性在奴隶制下所遭受的多重压迫;通过对小说中三个主要女性人物的分析,探讨了黑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为黑人女性的解放指明了道路。
禁锢与解放:施尼茨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塑造演变
作者: 尹岩松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传统   阿图尔·施尼茨勒   解放   女性形象   中短篇小说  
描述: 阿图尔·施尼茨勒是维也纳现代派与“世纪末”的杰出作家。他在自己的作品当中塑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女性形象,但是他并不属于女权主义者,也不是传统道德观念的简单附庸者。在部分作品当中,他从父权制性别关系角度出发对女性形象进行定位,塑造了“蛇蝎美人”、“弱女”以及“甜妞”等类型的女性形象。他在小说《陌生的女人》、《智者之妻》、《儿子》以及《贝塔·迦南夫人》当中展现的是传统女性,沿袭的仍然是传统观念中歧视女性的陈辞滥调。在晚期的部分作品当中,他明显开始尝试为改善女性的悲惨处境而寻找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案。施尼茨勒笔下的
< 1 2 3 4 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