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歌剧与爱情:理查·施特劳斯《莎乐美》:爱欲与迷狂
作者: 王晶   来源: 音乐生活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王尔德   戏剧   歌剧院   迷狂   爱情   莎乐美   女性形象   施特劳斯   爱欲   音乐  
描述: 一加拿大的文学批评理论家弗莱在他的文学批评理论中,提出了一种"模式迁移"理论:即文学史整体的发展呈现一种从神话开始逐渐下移的过程。经过"神话——传奇——高模仿——低模仿——讽刺"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分别对应文学史中"神话——浪漫传奇——古典戏剧——现实小说——反讽文学"五种大致的主题形式。当迁移发展至反讽文学时会出现一种回归的现象,讽刺的终结处就是神话
“莎乐美”:欲望符号解读
作者: 梁佳   来源: 文学评论丛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欲望   文艺复兴时期   艺术作品   艺术家   莎乐美   图像符号   女性形象   符号解读   女性主义   中世纪  
描述: "莎乐美"作为一个绘画题材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并在19世纪备受瞩目。自《圣经》中的一个故事片断开始,她便成为后人艺术创作的题材之一,经由几个世纪的画家多次描摹和改写。随着历史的变革、绘画技艺的革新、多层次文化的交流,它一直经受着被不断扩充和渲染的命运,并从绘画走向戏剧和电影的舞台。
歌剧《莎乐美》的女性文化诉求初探
作者: 朱宏波   来源: 剧影月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妇女解放运动   女权运动   女性角色   文化诉求   歌剧创作   莎乐美   知识分子   女性形象   世纪初   施特劳斯  
描述: 从18世纪后期开始,西方揭开了第一次妇女解放运动的序幕,并使这一运动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达到了高潮,一些富有独立思想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女性)发起了以自由、民主、平等为核心的女权运动。在社会生活中,女性逐渐走出被传统界定的"边缘",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成为主流社会的
两个被扭曲的灵魂——莎乐美、潘金莲形象比较
作者: 张帆   来源: 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王尔德   潘金莲形象   《金瓶梅》   女性观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莎乐美   西门庆   唯美主义   悲剧意蕴   女性形象  
描述: 女性往往给人以温顺、善良的印象,因而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她们也多是美、善与爱的化身。然而,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的,德国有句谚语:人的天性一半是魔鬼,一半是天使。女人也不例外,在特殊条件的影响下,她们美好的天性也会泯灭,甚至走向反面——凶残狠毒好似魔鬼。英国19世纪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的独幕剧《莎乐美》中的莎乐美、我国明代兰陵笑笑生的长篇小说《金瓶梅》中的潘金莲就是两个这样的典型。虽然,两部作品产生于不同的时代与国度,立意、构思、体裁也都大相径庭,但它们在客观上都表现了女主人公性爱追求中扭曲的灵魂和不择手段
谁是辛迪·希尔曼?
作者: 翟永明   来源: 天涯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拍摄技巧   艺术家   女性角色   伦勃朗   衣服   莎乐美   疏离感   作品   女性形象   《无题》  
描述: 电讯时代的来临,不断提供的信息量,来自媒体的精神压力,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物质生活,无一不在消解人们的固有概念和造成现代人的疏离感。社会残酷的进步,却越来越导致人们自我的迷失和人与社会之间联系的支离破碎。在2000年这个纪元的结束之际,作为被历史宠坏了的艺术家们,突然发现科技左右和破坏了艺术。触角敏锐的艺术家感到他们已面临
亮丽生命的耀现——三位杰出女性的传记
作者: 茹比   来源: Women of China(中文海外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出版社   作者   点评   人生轨迹   母亲   传记   莎乐美   天才诗人   女性   杨沫  
描述: 喜欢读天才的传记,因为我们总能扶他们神秘的命运中有所领悟。天才的人生轨迹,它偏离我们普通人聚集的中心,处于常人达不到的外端,在理智与疯狂的边缘,在人神的交界处;它的独立,不受人气的相互熏染,因而能以其纯洁性最鲜明最完整地昭示出命运的意图。
王尔德与比亚兹来的莎乐美 与「致命女性形象」
作者: 林峰圣   来源: 台湾师范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变态   色情   致命女性     前拉斐尔派   比亚兹莱     罗赛蒂   王尔德   济慈   瓦特豪斯   莎乐美   无情美人  
描述: 本論文旨在探討王爾德劇作《莎樂美》與比亞茲萊為其所繪插圖之中的性/別元素,特別是二人所創造出的莎樂美一角與「致命女性」形象之關係。王爾德與比亞茲來二人作品中皆呈現了具驚駭效果之性/別元素,在當時亦皆引起相當批判;而其中引起爭議的部分皆與二人呈現「變態」(perversity)與「色情」(pornography)元素相關。此外,許多評論者亦特別指出比亞茲來作品與王爾德原著之不同;事實上,比亞茲來為王爾德此劇所繪插圖中最具爭議性的部分可能就是其「時代錯置」(anachronism)之設計;此類設計很可能創造出
< 1 2 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