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艺术风格】搜索到相关结果 16 条
-
凌叔华小说创作论
-
作者:
赵园
来源: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儿童主题
艺术风格
女性形象
-
描述:
波澜壮阔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催生出了一大批女性作家,其中凌叔华以其独特的创作视角,别具一格的艺术追求,以及向内自审的观照方式形成了与同时代其他女性作家不同的创作风格.该文通过对凌叔华与同时代女性作家的比较,从女性形象塑造、儿童主题和小说风格等方面探讨凌叔华的小说创作风貌.
-
论布依族情歌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陈明媚
来源:
首届全国民族文化论坛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艺术风格
布依族情歌
民族音乐
女性形象
-
描述:
、清新、自然的语言及丰富的形象、大胆的夸张,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更因为其创作方式的简单与朴素,更直接地反映了本民族的生活。在“诗乡歌海”的布依族村寨,情歌有时就是生活。本文浅论布依族情歌中的女性形象。
-
政治 道德 现代性——论十七年农村小说中的婚变
-
作者:
黄晓华
来源:
小说评论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婚变”题材
农村小说
艺术风格
民族文化
女性形象
-
描述:
政治 道德 现代性——论十七年农村小说中的婚变
-
少女母性生长史的诗化书写
-
作者:
柯贵文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风格
母性
刘庆邦
《梅妞放羊》
小说
-
描述: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坛刮起了一股“颠覆”与“消解”之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首当其冲地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改写,尽管改写的方式多种多样,但以大胆的肉体暴露取代细致的心灵描写则是其共性:女性的性别特征受到了明显的关注,而其固有的社会内涵则被悄然忽略;母爱与母性黯然退场,性放纵与性变态则闪亮登台;传统的少女、母亲形象日渐稀少,现代的“宝贝”、荡妇却逐年增多。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刘庆邦发表于一九九八年的《梅妞放羊》就以其对母性的精心建构而显得卓尔不群。在中外文学史上,究竟是哪位作家最早提及女人身上的母
-
掇拾新传奇 无奈赋悲歌——《长恨歌》解读之一种
-
作者:
吉素芬
来源:
语文学刊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长恨歌》
王安忆
艺术风格
长篇小说
女性形象
-
描述:
掇拾新传奇 无奈赋悲歌——《长恨歌》解读之一种
-
“女人性”的缺失和追求:《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再解读
-
作者:
刘素贞
来源:
中文自学指导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风格
丁玲
《莎菲女士的日记》
女性形象
人性精神
-
描述:
其实女人性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我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而且这也是个很难去下定义的概念。但在我看来,女人性是相对于“男人性”来说的,是所有女性共有的东西,是女性借以能够使自己和男性相区别获得独立地位的特性。作为男女两性每个性别肯定部要有自己的独特气质以求与对方相区分,而如果有一方丧失了自己的特
-
美女作家能说话吗?——兼议女性文学评论的语言暴力
-
作者:
胡传吉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语言暴力
艺术风格
文学评论
女性文学
说教心理
-
描述:
斯皮尔克曾写过<属下能说话吗?>一文,将"属下"这一研究对象定位为社会边缘阶层,并提出知识暴力的概念.而本文想研究的是:同样作为"属下"的中国女性、女性文学在面对"美女作家"、"妓女作家"这些别有用心、不怀好意的称谓时的尴尬以及女性文学批评应该反思的问题.
-
中国女性文学的现代性潜移
-
作者:
黄秋平
来源:
理论与创作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审美意识
艺术风格
中国
女性文学
女性主义
-
描述:
中国女性文学的现代性潜移
-
绘出阿里阿得涅彩线——在张洁与Feminist和Female literature之间
-
作者:
郭怀玉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literature
Feminist
艺术风格
Female
张洁
女性形象
-
描述:
新时期至今,在张洁与Feminist和Female liter-ature之间,形成了一个怪圈:一方面评论界认为张洁是个Feminist(女权主义者或女性主义者等),是新时期Female literature(女性文学或女性写作等)的首创者;另一方面张洁却拒绝承认自己是个Fem-inist,而且对Female literature的提法也讳莫如深.
-
剪不断,理还乱——评《无字》三部曲
-
作者:
陈树萍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风格
《无字》
张洁
爱情题材
女性形象
人性精神
-
描述:
如果说<爱,是不能忘记的>(1979年5月)是一个纯美的精神之爱的宣言,那么将近二十年之后的<无字>,则可以被视为张洁对当年爱情神话的解构.<无字>尽管是以吴为一家三代女性的命运为中心进行叙事,却并非纯粹的女性主义作品,作者以个性化的描述展示了20世纪风云际会中各色人物的命运并进而传达出她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与理解.<无字>人物众多,谱系复杂,吴为则是人物的连接点,作者以吴为的眼光来审视作品中的人物,读者则可以透过吴为的眼睛看到<无字>折射出的多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