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比分析祥林嫂和郝思嘉的不同命运
作者: 金玉梅   来源: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郝思嘉   祥林嫂   女性主义  
描述: 郝思嘉是外国文学人物画廊里经典的女性形象之一。在她的身上,被打上了反叛传统的女性主义亮色标记,成为新女性主义诞生前的进步者。而祥林嫂作为鲁迅笔下的经典女性形象,带有封建社会女性被压迫的特性,是个悲剧的农村妇女形象。对于两者不同命运根源的比较是值得深思的。
祥林嫂和苔丝悲剧命运之比较
作者: 武兆   来源: 北方文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比较   祥林嫂   苔丝   悲剧命运  
描述: 祥林嫂和苔丝分别是鲁迅先生的《祝福》及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中两位典型的女性形象,她们不仅有着相似的身世与地位,还有着同样悲惨不公的命运.在她们所处的时代,黑暗的法制和"吃人"的世俗礼教桎梏
一样的悲情不一样的意蕴——从刘兰芝和祥林嫂的性格比较中透视文学作品的思想意义
作者: 高红梅   来源: 大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祥林嫂   思想意义   刘兰芝   性格比较  
描述: <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和<祝福>中的祥林嫂同为生活在封建社会中被压迫、被凌辱的女性形象,从悲剧性命运这一点来看是一样的,但从人物性格、思想意义等角度来看,又各有特点.本文通过对刘兰芝、祥林嫂性格的比较分析,进一步阐述了两部作品思想深度的差异,旨在以此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此中有真意,再说祥林嫂
作者: 李允   来源: 新课程(中旬)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祝福》   祥林嫂   人格塑造   时代悲剧  
描述: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中的女性形象,是鲁迅先生抨击旧社会制度的代言人,也是旧中国时代处于弱势的女性的代言人,祥林嫂所代表的是质朴勤劳的下人阶层,在书中祥林嫂的悲剧故事都是发生在春天,昭示着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简析
作者: 孙荣   来源: 才智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封建礼教   祥林嫂   悲剧命运  
描述: 祥林嫂是鲁迅在《祝福》中塑造的我国旧社会典型的农村妇女形象,通过对这个形象的探究,我们能从这个悲剧形象的背后挖掘到深层的社会原因,对鲁迅现实主义创作以及对中国女性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
浅谈祥林嫂的希望与挣扎
作者: 郭其平   来源: 文教资料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祥林嫂   希望   挣扎  
描述: 《祝福》通过祥林嫂被迫改嫁、再回鲁镇、捐门槛、临终疑惑等情节,塑造了一个被社会和自我吞噬的女性形象。纵观祥林嫂的一生:贴着"卑贱"的标签,被家庭和别人左右,有过希望,有过挣扎,但都被毫不客气地践踏了。
“五四”前后的新女性形象
作者: 吴艳萍   来源: 河西学院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英云   祥林嫂   莎菲   妇女解放  
描述: “五四”前后一批作家所表现的新女性形象,探讨了妇女解放所走过的一条在曲折中前进的道路。从早期的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的女性形象到虽然软弱却依然举起个性解放大旗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再到把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联系起来走上真正的妇女解放道路的女性形象。说明五四前后是""一个风云变幻和社会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诞生众多女性形象的时代。
一样的悲情 不一样的意蕴:从刘兰芝和祥林嫂的性格比较中透视文学作品的思想意义
作者: 高红梅   来源: 大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祥林嫂   思想意义   刘兰芝   性格比较  
描述: 《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和《祝福》中的祥林嫂同为生活在封建社会中被压迫、被凌辱的女性形象,从悲剧性命运这一点来看是一样的,但从人物性格、思想意义等角度来看,又各有特点。本文通过对刘兰芝、祥林嫂性格的比较分析,进一步阐述了两部作品思想深度的差异,旨在以此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浅析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和原因
作者: 赵波   来源: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祝福》   祥林嫂   悲剧  
描述: 本文主要通过对<祝福>中祥林嫂变化的分析来表现社会的黑暗,探究出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及造成其悲剧命运的原因.祥林嫂的悲剧是当时中国农村妇女对黑暗的封建制度、残酷的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她的悲剧更代表着封建
永不凋谢的花朵——祥林嫂与爱米丽悲剧形象比较
作者: 吴海霞   来源: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祥林嫂   爱米丽   悲剧   文学审美意义  
描述: 探讨.主要就他们创作的短篇小说《祝福》与《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女性形象--祥林嫂与爱米丽,从文学审美角度比较两位女性悲剧性命运,探讨她们存在的文学审美意义.
< 1 2 3 ... 5 6 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