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电影】搜索到相关结果 184 条
-
从影片《紫色》和《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人物形象看中美女性文化
-
作者:
王瑞琨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美国
电影
中国
女性文化
女性主义
-
描述:
本论文从中美两部女性主义的影片《紫色》和《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通过女性形象的不同命运来展示中美两国不同的女性文化。女性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指与作为人类群体的女性的特征相联系的文化现象,主要包括女性所具有的独特的活动方式——自然活动方式、社会活动方式、精神活动方式——以及为这种独特的活动方式所创造、所凭借的物质财富与精神产品。女性文化是女性区别于男性的标志之一,它具有生命文化、情感文化、个体文化的特色。女性主义始于18世纪的人文主义和19世纪的工业革命,它实际上是女性要求在政治,社会和教育上与男性
-
在欲海中沉浮的女人们
-
作者:
苗欣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情欲
电影
身体
性本能
女性
-
描述:
本文通过分析当代中国电影中有关女性的性爱表述,力图透视中国女性的生存现状。女性是电影银幕上不可或缺的形象,而电影本身与时代关系的密切性,使银幕女性成了观照现实女性的一个最佳途径。本文在对男女导演塑造
-
镜头下的女性流动:电影中女性如何透过流动掌握空间
-
作者:
郭静宜
来源:
中原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身体经验
电影
空间
流动
女性
-
描述:
流動不僅是人類生存與社會存在的基本現象,亦是在全球化趨勢下的社會走向;擁有空間即握有權力的模式已漸趨改變, 現今社會中,流動能力的高低儼然與握有社會權力大小成正比,亦對應於掌握空間的能力;在過去,缺乏主動流動能力的女性,才符合當時社會規範中應有的女性角色,而這樣的主流價值也伴隨著大環境的變遷而開始被鬆動。 電影記錄人類歷史以及再現人類活動場域,反映出百年來的人們都市生活空間與經驗,可使觀者跨越時空界線,透過影像的流動而對過去、現在及未來的環境有另一面向的解讀;相較於以往的女性研究直接以實質環境作為研究對象
-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许鞍华电影
-
作者:
廖梅清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性别
电影
许鞍华
人文关怀
女性主义
-
描述:
对两性关系的描写、两性形象的塑造以及主题意蕴的书写的不同特质。虽然在许鞍华的电影创作历程中出现了创作视域、视角并不统一的复杂现象,但其作品贯穿始终的精神内涵是人文关怀。许鞍华从人性的角度探讨男性和女性
-
摩登女性的妥协:从《玲珑》杂志看30年代上海女性服饰变革
-
作者:
方东根
来源:
2014年第四届“申洲杯”全国针织科技大会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电影
《玲珑》杂志
运动
服饰
女性
-
描述:
30年代是上海女性服饰变革的黄金时期,摩登女性在受了西学东渐的影响以及运动的注意与电影的熏陶之后,在穿着上与世界接轨,从面料与色彩、工艺与结构以及穿着方式上加以注意,引领着30年代服饰的变革。《玲珑
-
论侯孝贤电影美学的隐性基因
-
作者:
吴学峰
方忠
来源:
华文文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侯孝贤
电影
美学
自然
胡兰成
女性
-
描述:
侯孝贤在朱天文等当年“三三文学社”成员的影响下,对胡兰成及其美学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同,他的电影美学隐藏着胡兰成的美学基因。他电影中的自然景观以及冷眼旁观的叙事手法遵从了大自然“五基本法则”;胡兰成
-
浅析电影表现手法对穆时英小说创作的影响
-
作者:
陈彦诺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电影
声音色彩
穆时英
女性形象
小说
镜头意识
-
描述:
穆时英作为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其创作除了评论界经常提到的受到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外,也借鉴了电影的表现手段。本文试图从穆时英对于好莱坞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借鉴,他在小说创作时的镜头意识和他对于声音和色彩的运用三个方面,浅析电影表现手法对穆时英小说创作的影响。
-
张艺谋的女性情结
-
作者:
陈犀禾
来源:
电影艺术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电影
张艺谋
中国女性形象
女演员
女性情结
《红高梁》
-
描述:
张艺谋的电影大都和塑造一些传奇的中国女性形象有关。从1987年开始独立执导的《红高梁》开始,到年前的《金陵十三钗》,张艺谋不但在银幕上塑造了一个又一个耀眼的女性形象,同时也成就了一个又一个女演员的明星梦
-
张艺谋电影中被压抑的女性群像
-
作者:
万良慧
来源: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电影
张艺谋
权力
意义
压抑
女性
-
描述:
张艺谋多部影片中塑造的蔑视传统礼教、反抗封建道德的叛逆女性在银幕上处于主导地位。这些女性在父权社会中是作为物化的符号及传宗接代的工具而存在,在封闭的生活空间中被父权与封建礼教压抑着。她们渴望生命的自由狂放,靠不断反抗来坚守自我,突破了传统女性形象模式。这些女性形象凝聚了张艺谋的批判精神与沉痛忧郁的人文情怀,及对中国封建社会民族文化的沉痛反思。
-
论婚姻关系中的影视女性形象
-
作者:
杨友苏
来源:
研究与交流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电影
婚姻关系
中国
女性形象
婚姻观
影评
-
描述:
论婚姻关系中的影视女性形象
<
1
2
3
...
11
12
13
...
17
18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