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特点】搜索到相关结果 50 条
-
中国朝鲜族女性文学的特点
-
作者:
吴相顺
来源:
黑龙江民族丛刊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朝鲜族
女性文学
特点
-
描述:
朝鲜族女性文学是朝鲜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性反映了朝鲜族女性的矛盾和苦恼,对男权主义的挑战,对女性自身的肯定和确信,以及对爱情的真诚追求.
-
亚洲女子高等院校的发展及特点
-
作者:
陈丽君
来源:
教育理论与实践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亚洲女子高等院校
发展
特点
-
描述:
。亚洲女子高等院校的特点有:发端于西方教育,与教会创办学校的关系密不可分;明确自身的办学特色,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的女子高等教育体系;重视学科设置的调整和特色学科的建设;构建了女性学教学与研究的平台。
-
萧飒之为萧飒 ——试论萧飒作品的两大特点和价值
-
作者:
刘钊君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萧飒
价值
特点
-
描述:
萧飒的成名是伴随着台湾女性文学崛起而开始的,这一时期是女性话语大放光芒的阶段。然而萧飒的小说却擅以男性第一人称来叙述,为男性"代言";且在女性私语化的倡导背景下,却倾向于对广阔社会的书写,似乎与倡导的潮流拉开距离。本文意在探讨萧飒区别于其他作家和当时潮流的特点所在,揭示出萧飒之所以为萧飒的价值和意义。
-
20世纪末女性文学写作的特点
-
作者:
牛福兰
来源:
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写作艺术
写作主题
女性文学
特点
-
描述:
20世纪末,女性文学写作成绩斐然,从写作主题到创作艺术都有了新的突破。同时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她们的小说探索历史与现实的关系,用多样化的手法特别是现代主义的创作方式反映生活的真实性,表现女性特有的性别体验,成为20世纪文学创作上的一道靓丽的风景,她们的作品很值得一读。
-
红袖添香网站传播方式的特点分析
-
作者:
鲁若曦
曾少武
来源: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红袖添香网站
传播方式
特点
-
描述:
红袖添香是以言情和职场小说等女性文学为主题的网络原创文学网站,作为盛大文学旗下最具特色的网络文学网站,红袖添香经过多年的摸索和探寻,在读者和社会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以红袖添香网站为案例,从受众、内容、媒介、营销等角度对其传播方式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得出启示。
-
对当前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反思
-
作者:
冯群英
来源:
科教导刊(中旬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反思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特点
-
描述:
进入21世纪,随着对女性文学研究的深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价值取向、批评视野、学科理论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将分析近年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特点,并对其发展作进一步的思考与探讨。
-
现代社会中的女性主义文学特点浅析
-
作者:
李晓萱
来源: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社会
女性主义文学
特点
-
描述:
通过对九十年代以来的女性文学发展变化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走向的分析考察,阐述了对女性主义文学现状的看法。
-
互联网时代催生“后闺阁文学*”
-
作者:
周磊
来源: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命名
后闺阁文学
价值
特点
-
描述:
话语存在一定距离,故长期以来未受到理论界的重视。对此类文学作品给以“后闺阁文学”的命名,并对其特点和价值的分析,有助于给当下这一鲜活的文学现象以合理的定位。
-
试论秋瑾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
作者:
俞晓颖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民主革命思想形成
原因
秋瑾
特点
-
描述:
秋瑾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传奇式人物,她为民族利益和国家兴亡抛头颅、洒热血,为辛亥革命作出了卓越贡献。同时她又是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她将妇女解放与民族解放运动结合起来,这是当时妇女解放思想的最高水平。 近年来,随着辛亥革命史研究的升温,对于辛亥革命历史人物的研究也逐步成为焦点。对于秋瑾的研究,由于其参加革命时间短,可供研究的第一手资料较少,大部分研究专著和论文注重对秋瑾生平、革命事迹的考证和研究资料的汇编,而对其民主革命思想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笔者不揣浅陋,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从秋瑾民主革命
-
新时期蒙古族女性作家队伍调查研究
-
作者:
孟根其木格
来源:
内蒙古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作家
新时期
特点
-
描述:
本论文以新时期蒙古族女性作家队伍为研究对象,分析蒙古族女性作家的总体情况,试图概括其特点。论文以绪论、第一章、第二章和附录组成。绪论中交代了选题意义、研究情况、研究目的、研究方式。第一章由两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