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女性神话的消解:林芙美子与张爱玲的女性书写
作者: 孟娟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张爱玲   林芙美子   父权社会   女性意识  
描述: 日本近代女作家林芙美子是日本备受瞩目的一位女作家,她一生命运坎坷不堪,经历过生活的挫折与爱恋的背叛,但林芙美子不向命运低头,在如此困境之下,仍然笔耕不辍,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深受后人敬仰。其代表作《放浪记》于昭和三年连载而出名,之后凭借作品《晚菊》获得了第三届女流文学奖,《浮云》成为了林芙美子集大成代表作之一。林芙美子除了写大量的小说之外,还创作不少的优秀散文和诗歌,成为了日本文坛的一颗璀璨的明星。中国现代女作家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同样占据一席之地,创作了大量的弥漫荒凉气息的经典之作,如《传奇》、《倾城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假日》
作者: 王喆   来源: 牡丹江大学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我实现   《假日》   父权社会   波特   女性主义  
描述: 《假日》是美国当代女作家凯瑟琳·安·波特的一部较少被提及的优秀短篇小说,延续了波特一贯的女性主义写作主题。通过对穆勒家中的女性、文中第一叙述者—女艺术家"我"的形象塑造;及对其"第二自我"—哑女奥蒂莉这一女性人物的精巧设计,波特全景展现了父权制社会中当代女性艰难的自我实现之路。《假日》蕴含了波特对自我女性身份、职业选择的真实反思,带有极强的自传色彩。
解读《赫索格》中觉醒的女性形象
作者: 卫晓旭   来源: 芒种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雷蒙   职业女性   索尔·贝娄   蒙特利尔市   犹太作家   父权社会   赫索格   扁平人物   寻找自我   诺贝尔文学奖  
描述: 索尔·贝娄荣获了197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从1944年最初的作品《晃来晃去的人》一直到他在2000年创作的《拉维尔斯坦》,索尔·贝娄在作品中塑造了大量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有现代女性也有贤妻良母,有无理悍妇也有博学才女。虽然贝娄笔下的女性大多属于扁平人物,但都各具特色,是与时代息息相关的女性代表,可谓是群芳满目。贝娄在作品中为读者刻画了不同时代真实的女性形象,从家庭妇女和职业女性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反映出女性的自我觉醒意识。本文对贝娄的代表作《赫索格》里的两位女性形象进行解读分析。一、索尔·贝娄索尔·贝娄于
中西古典戏剧复仇型女性形象比较
作者: 刘云霞   来源: 芒种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窦娥   李慧娘   秦香莲   中国古代戏剧   父权社会   费德尔   美狄亚   莎乐美   古典戏剧   墨斯特拉  
描述: 自人类进入父权社会后,妇女的地位一落千丈,跌入社会的底层,妇女沦为男子的附庸,女性常常成为黑暗社会、腐败法纪和男性欲望的无辜牺牲品。命运对女性是不公甚至是残酷的,然而,妇女们却并不甘心自己被贬低、被奴役的地位,她们在争取自身人格独立的同时进行了大胆的反抗和猛烈的复仇。于是在中西古典戏剧中有了一类比较特殊的女性形象——复仇女性
论古代埃及文学中的“女神”形象
作者: 刘丕勇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象学   古代埃及   文学   文化特质   大母神   父权社会   矛盾情感   女性形象   男性中心   集体无意识  
描述: 荣格指出,阿利玛原型是男性集体无意识深处绝对的女性形象,她有时是一个优雅的女神,有时是一个女妖、一位女魔,变幻出各种形象使人迷醉其间,唤起忧伤和爱的狂喜。男性对女性的这种矛盾情感在文学女性形象的塑造方面即表现为正面的"女神"形象和负面的"魔女"形象。"魔女"形象学界已有相关论述,本文将着重论述古代埃及文学中的"女神"形象,揭示出其在父权社会里被异化的精神文化特质。一、古代埃及文学中的"女神"(一)防护、滋养、温暖的大母神
女性主义视角下麦克白夫人的悲剧性解读
作者: 何红   来源: 芒种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特质   父权社会   麦克白   悲剧色彩   女性主义视角   四大悲剧   传统封建   班珂   女性主义思想   孤苦无依  
描述: 引言《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在该剧中,莎士比亚仅仅塑造了一位被置于前景的女性形象———麦克白夫人,但她与莎翁其他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大不相同。她虽有智有谋,却不能安分守己,充满了对金钱和权力的欲望;她身为一名女性,却无法温柔顺从,所言所行甚至比男性还要残忍。正是由于这些因素,很多评论家指责她为"第四个女巫",认为她是将麦克白推入深渊、同时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