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爱米丽】搜索到相关结果 7 条
-
不同的时空 相同的悲剧:心理解读狄更斯笔下的郝维仙和福克纳笔下的爱米丽
-
作者:
王瑞雪
来源: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权制
爱米丽
悲剧
郝维仙
-
描述:
本文通过对查尔斯·狄更斯的作品《远大前程》和威廉·福克纳的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的文本研究发现,《远大前程》中的郝维仙小姐和《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的爱米丽小姐不仅仅是两个有着惊人相似命运的悲剧人物,而且是映射整个19-20世纪欧美国家妇女在当时社会的父权制和封建主义妇道观的压迫统治下的受害女性形象,表达了两位作者对当时处于社会最底层女性的深切同情、关怀和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
-
现代伦理话语下的爱米丽:《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新解读
-
作者:
薛瑞东
来源: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福克纳
爱米丽
身体
伦理
-
描述:
从现代伦理的角度重新认识爱米丽,以期勾勒出身处新旧伦理转型期的美国南方女性形象。
-
永不凋谢的花朵——祥林嫂与爱米丽悲剧形象比较
-
作者:
吴海霞
来源: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祥林嫂
爱米丽
悲剧
文学审美意义
-
描述:
作为文学大师,鲁迅与福克纳以犀利的批判性眼光,对故乡大地一贯被视作弱势群体的女性形象,进行了饱满而鲜活的塑造与再现.他们的作品不但丰富了文学人物画廊中的女性形象,而且引发出关于社会与人关系的思考与探讨.主要就他们创作的短篇小说《祝福》与《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女性形象--祥林嫂与爱米丽,从文学审美角度比较两位女性悲剧性命运,探讨她们存在的文学审美意义.
-
生存还是毁灭——试从女性主义角度比较白先勇《谪仙记》与福克纳《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
作者:
陈枫艳
来源: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福克纳
爱米丽
父权文化
白先勇
李彤
主体意识
-
描述:
从女性主义角度比较两位风格接近的作家白先勇和福克纳的两篇短篇小说,这两位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有其相似之处,揭示出中西文学作品中女性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对父权文化的反抗。由于父权文化根深蒂固,这种“被迫”的、“不自觉”的反抗往往难以逃脱悲剧性的命运。与此同时,这种反抗也打破了父权文化不可动摇的神话。
-
解读福克纳笔下挣扎的女性形象
-
作者:
王淑琴
来源:
芒种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杰弗逊
文学生涯
八月之光
爱米丽
故事时间
凯蒂
威廉·福克纳
美国南方
约克纳帕塔法
《喧哗与骚动》
-
描述:
塔法世系"[1],在"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福克纳主要以约克纳帕塔法县杰弗逊镇及周边的多个不同阶层的家族中数代人的生活为故事发展脉络,故事时间自19世纪初绵延至第
-
小说《名利场》中女性形象艺术特色赏析
-
作者:
刘艳芹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上流社会
利蓓加
发展背景
小说创作
爱米丽
文学创作
名利场
女性形象
萨克雷
艺术特色
-
描述:
《名利场》作为萨克雷一生文学创作中最为出彩的作品,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迅速在世界文学艺术的舞台上散发出其耀眼的光芒。在小说的创作当中,萨克雷以当时的社会发展背景作为自己小说创作的背景,
-
从爱情角度剖析福克纳作品中的女性类型
-
作者:
吴艳霞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福克纳
爱米丽
爱情
女性命运
小说家
作品
女性形象
短篇小说
女性人物
交际活动
-
描述:
福克纳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作为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一生发表了近百篇短篇小说和19篇长篇小说,小说对女性人物的塑造表明了他对妇女命运的深度关注,生动鲜明的女性形象不仅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引起了批评家的大量言论。通过阅读福克纳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尽管他对女性命运非常关注,但在社会交际活动中却很少看到女性的身影,她们常常会因为某种原因陷入爱情的困境,无论她们的个性、品行、地位、修养如何,她们始终都摆脱了不了被男人始乱终弃的命运,所以本文从人物的爱情关系角度入手,对福克纳作品中的女性人物特征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