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爱情】搜索到相关结果 581 条
-
社会转型、爱情文化与女性形象——评何玉茹中篇 小说《素素》
-
作者:
金雅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电影
情文化
普通话
城市人
中篇小说
爱情
情感历程
社会转型
城市文明
女性形象
-
描述:
爱情是文学中的永恒话题。对于爱情 ,我们早已习惯了浓墨重彩的情天恨海、生离死别式的传奇。文学史上这一类的爱情名篇比比皆是 ,千古流传。从刘兰芝、焦仲卿到梁山伯、祝英台 ,从杨贵妃、唐明皇到贾宝玉
-
解读林黛玉与简·爱的爱情悲喜剧
-
作者:
李海霞
来源:
飞天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红楼梦
夏洛蒂·勃朗特
文学创作
社会地位
简·爱
爱情
木石前盟
林黛玉
女性形象
曹雪芹
-
描述:
<红楼梦>与<简爱>是中外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都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者曹雪芹与夏洛蒂·勃朗特分别为我们塑造了两位生动的女性形象--林黛玉与简爱,尤其是她们对爱情的纯真与执着深深地
-
爱情的执著与牺牲
-
作者:
王红梅
来源:
山花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雪国
玛格丽特
茶花女
生活中
牺牲自己
爱情
执著
女性形象
岛村
川端康成
-
描述:
的最底层,为了生活所迫,沦落风尘,却始终保持灵魂的纯洁与高尚,大胆、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虽然付出沉重代价甚至于生命,却无怨无悔。她们具有相似的命运,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一、憧憬幸福生活、执著追求爱情
-
《浪之歌》教学创意
-
作者:
邹小飞
来源:
中学语文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生
教学经验
纪伯伦
诗语言
散文诗
爱情
海岸
女性形象
海浪
创意
-
描述:
,铺陈了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接下来,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融进了更深的寓意,它成为一个人间世界的守护者,这时海浪的形象已经成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因为这首散文诗谈及学生敏感的"爱情"话题,在初读课文和研讨问题时,学生都
-
但丁作品中的两位女子
-
作者:
柳向阳
来源:
中国三峡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出现在
但丁
新生
女子
文艺复兴时期
爱情
文学艺术
早期作品
女性形象
中世纪
-
描述:
的两位女子,贝雅特丽齐和弗兰齐斯嘉,构成了但丁笔下两种爱情的化身。贝雅特丽齐贝雅特丽齐是因但丁作品而广为人知的女性形象,她是但丁早期作品《新生》的主角,后来又出现在《神
-
简论《诗经·国风》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涂敏华
来源: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篇章
生活情感
女子
诗经
文艺心理学
国风
爱情
女性形象
新阶段
民俗学
-
描述:
古今学者对《诗经》的研究可谓勤矣,然多从非文学的政教角度来解读,而且对于女性形象的分析不够重视。建国以来,《诗经》的研究进入新阶段:在根本观点和方法上打破了统治《诗经》研究数千年的诗教观的拘囿,摆脱经学的繁琐讼辩,而将其纳入另一条轨道,即从民俗学、社会学、文艺心理学等新的视角来观察,这开始了《诗经》研究的新篇章。《诗经》中吟咏男女恋情,表现婚姻生活的诗篇可谓异彩纷呈,据粗略统计,十五国风中占三分之二的篇目着重墨于女性生活情感,《风》诗"多出于里巷歌谣
-
评奥尼尔剧作中女性的浪漫与悲剧形象
-
作者:
卢伟敏
来源:
文艺争鸣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主人公
尤金·奥尼尔
天边外
安娜
美国戏剧
影响深远
爱情
戏剧创作
女性形象
诺贝尔文学奖
-
描述:
尤金·奥尼尔(1888—1952),是美国戏剧的拓荒人,他一生共4次获普利策奖(1920,1922,1928,1957),并于193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戏剧创作不但在美国影响深远,被认为是美国的戏剧之父,而且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不少评论家和文学史家将他列为20世纪世界最杰出的剧作家之一。
-
浮华世界凋零的玫瑰:菲茨杰拉德和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异化现象
-
作者:
赵劲鹰
来源:
文艺争鸣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菲茨杰拉德
上流社会
异化现象
张爱玲作品
爵士乐时代
美国历史
爱情
玫瑰
盖茨比
女性形象
-
描述:
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美国20世纪20年代"迷惘一代"的代表人物,是爵士乐时代的"桂冠诗人",他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人间天堂》、《夜色温柔》等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成为美国文学史经典。他的作品书写了战后美国20世纪20年代纸醉金迷
-
林黛玉的镜像式人物小红
-
作者:
徐雯雯
来源:
山东教育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镜像
人物类型化
红楼梦
研究对象
红玉
爱情
贾芸
林黛玉
女性形象
人物形象
-
描述:
《红楼梦》中塑造了许多性情各异、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这些异常出色的女性形象被后来的"红学"家们列为专门的研究对象,成为了"红学"家们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但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却都忽视了一小个人物——小红,而这个人物恰恰在《红楼梦》中起着一个特殊的作用。如果我们运用王蒙的"镜像式"理论来分析小红这一形象,就会发现小红这一形象所蕴含的精妙的创作天才。在《红楼梦》中通过许多人物类型来塑造人物形象,这种人物类型化的
-
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意识形态策略
-
作者:
刘帆
李骥
来源:
电影艺术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族题材电影
少数民族地区
十七年电影
阿诗玛
当代中国电影
少数民族题材
影片
爱情
意识形态策略
女性形象
-
描述:
"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通过性别/爱情、类型/娱乐、风光/奇观等策略,不仅完成了艰难可贵的艺术质感突围,而且在客观上,又形成了对意识形态的掩饰,这样的掩饰在今天看来反而成就了其艺术生命力和可能达到的意识形态效果。
<
1
2
3
...
38
39
40
...
57
58
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