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文化】搜索到相关结果 10 条
-
朱自清散文中勾勒女性形象的文化原色
-
作者:
毕金林
来源: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
原色
朱自清
女性
-
描述:
散文大师朱自清,以一个男性对女性独有的情愫和细致入微的审美情感、态度和方式,用特有的文化原色描绘了一道自然而优美的女性风景,构建了朱自清散文"独特的自我"的艺术风貌,并穿越时空的隧道,成为人类恒久的向往.
-
东西方交叉点上的女性——从闵和Coco的形象分析出发
-
作者:
杜俊超
来源:
电影评介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
身体
女性
-
描述:
的背景中的形象。虹影《英国情人》中的闵与卫慧《我的禅》中的Coco都是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下产生了新的文学形象。在本文中,我将试图对他们在东西方文化中苦与乐,对他们的身体在文化中女性主义的表现作出一些阐释。
-
女性的另一种声音——论铁凝的"超女性意识观"
-
作者:
张芙蓉
来源: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超女性意识
文化
历史
-
描述:
的视角,不以"女性意识"自居蜷缩在自己心灵最为隐秘也最为真实的地方.而是以一种超性别视角关注整个人类文化历史,探寻普遍的人性意义.
-
新疆题材影视剧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意义
-
作者:
朱冬梅
来源: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象
文化
影视剧
新疆
女性
-
描述:
当影视作品的触角伸向新疆的时候,一个更为直观、具体、亲切的新疆才得以掀开她神秘的面纱,向人们展现她美丽的容颜。而新疆强烈的地域色彩、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也是新疆题材影视创作难得的宝藏。本文从新疆题材影视作品中的三类女性形象的角度进行分析,来展示新疆独特的历史和文化。
-
女性解放的破产和对传统的回归:《白鹿原》女性形象及其文化意蕴分析
-
作者:
李法玲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
女性解放
破产
女性形象
回归传统
-
描述:
1997年12月19日陈忠实的《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一时畅销不衰,评论界也众说纷纭。《白鹿原》叙述了清朝末年至建国初期渭河平原约五十年变迁的雄奇史诗,展现了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它描写了一个家族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斗争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戏剧。这种戏剧有政治的,有经济的,有伦理道德的,也有婚姻爱情的。在这一系列论述中既塑造了白嘉轩、鹿子霖、黑娃、朱先生等男性代表,也描写了白灵、田小娥、仙草等一批栩栩如生的女性人物形象。在这些女性形象中,既有以白赵氏、吴仙草为代
-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妇女观浅析
-
作者:
刘建华
来源:
武汉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水浒传
文化
三国演义
女性形象
妇女观
-
描述:
由于作者所处时代和传统文化观念的消极影响,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二的《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在思想内容上既有其共同的进步性,同时又表现出了程度各异的局限性。这主要体现在对妇女形象的塑造和妇女观
-
寻求确定女性文学身份的孤独猎人
-
作者:
王慧英
来源:
河南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比较
孤独
文化
文学身份
性别
-
描述:
上评论家们对其进行过广泛的研究。本篇论文作者所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她们能在传统的文学界成为出类拔萃的女诗人?这二人都生活在中国和英国族长制的社会里和男性统治的文化中,女性的发言权和女性问题一向
-
当代女性杂志的文化研究
-
作者:
刘胜枝
来源: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文化
期刊
中国
研究
现代
女性
-
描述:
本文选取了《中国妇女》、《家庭》、《时尚伊人》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代表性女性杂志,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女性杂志中女性形象及其价值观念的变迁。从分析中可以看出,女性杂志在不同时期常常会受到不同力量的左右,其价值观念及其对女性读者的引导常常是偏颇的。
-
文化天桥:国际妇女节
-
作者:
王赢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初一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国际
文化
全世界
天桥
妇女节
妇女组织
-
描述:
3月8日是国际妇女节.它是全世界的妇女组织所庆祝的重大节日。[第一段]
-
《符号:文化与社会中的妇女》评介
-
作者:
陈慧平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世界范围
社会实践
女性主义运动
文化
评介
妇女解放运动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妇女研究
-
描述:
妇女研究不是偏于一隅的“圈内学术”,它既需要立足于本土的社会实践,又需要与世界妇女运动和思想潮流相激荡,无论是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基础的妇女理论,还是吸取以社会性别为代表的女权主义话语,都应具有全球化视角。迄今为止,世界范围的女性主义运动经历了两次妇女解放运动的高潮,自20个世纪80年代末以来,进入了一个被称之为“第三波女性主义”(也称“后女性主义”)的阶段。随着21世纪的到来,时代背景进一步发生转换,女性主义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其理论内部亦错综复杂、争论不休,“女性主义向何处去”等核心问题尚无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