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抗争】搜索到相关结果 11 条
-
简爱和林黛玉不同命运的探究
-
作者:
董莉萍
来源:
电影评介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我意识
探究
文化背景
抗争
-
描述:
林黛玉和简爱是中外文学作品中两个非常鲜活的女性形象。她们都以其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及对命运的抗争而为人们所称颂。虽然她们各自的爱情结局大相径庭,但从精神而言,她们都是胜利者,对大学生的人生观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
明天将是新的一天——从《飘》看19世纪美国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抗争
-
作者:
刘红新
来源:
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社会
斯佳丽
抗争
-
描述:
世纪末,美国妇女在打破"弱者"形象,与传统的清规戒律决裂,走出"妇女的领域"和争取经济独立等方面,做出了艰苦的抗争。玛格利特.米切尔在她的长篇小说《飘》中,塑造了斯佳丽这一为女性权利抗争的典型形象。本文试以斯佳丽这一女性形象为契入点,分析19世纪美国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积极抗争的特点。
-
对女性身份的反抗与困惑——读亨利·詹姆斯的小说《螺丝在拧紧》
-
作者:
李杨
方璞
来源: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身份
困惑
精神分析
抗争
-
描述:
由男性铸造的传统社会将女性视为低下的:她只能通过挑战和改变男性高等地位的途径来改变自己低下的地位,赢得真正的女性身份。本文就是从女性主义和精神分析的角度对十九世纪著名的文学家亨利·詹姆斯的中篇小说《螺丝在拧紧》进行解读。结合时代背景,对故事中女主角"I"试图冲破传统女性角色定义,争取与男性同等地位,建设全面健康真实的女性形象,获得理想的女性身份所做的努力与所产生的困惑进行分析,以期对男性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塑造有更为深刻的了解。
-
海明威的男性意识与厌女情结
-
作者:
郭元波
唐爽
来源: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厌女情结
男性意识
抗争
死亡主题
-
描述:
海明威的作品在主题,人物形象,对女性的态度及艺术表现上都有着系统性,稳定性和延续性。本文从海明威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入手,揭开海明威小说的死亡主题及抗争寓意,从而提出其强烈浓厚的男性意识以及借用女性形象彰显其"没有女人的男人"的作品视角和价值观。
-
读《简·爱》——评析简·爱抗争的性格
-
作者:
周琪
来源:
文教资料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尊严
独立
平等
抗争
-
描述:
《简·爱》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它形象而又生动地塑造了一位敢于为正义、平等、人格、尊严、独立而与生活困境、社会歧视及男权主义进行坚决斗争的光辉女性形象。本文主要是从《简·爱》原文中的经典对白和描述来分析简·爱的抗争性格。
-
中国女性文学中“房间”意象的历史嬗变
-
作者:
吴朝晖
来源:
重庆社会科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存
房间
意象
抗争
-
描述:
之家·空屋,再到新时期的虚构之房·隐秘之房·现实之房。不同的“房间”意象却包蕴着一个同样深邃的文化意蕴:作为女性生存见证、女性抗争诉求的真切象征的“房间”意象表现出一代代女性对社会文化、历史传统的深思和反省。
-
无语的抗争——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女性权利的抗争高潮
-
作者:
李婷
来源:
职大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无语
多元
权利
抗争
-
描述: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一个沉重的时代.中国在这个时代获得了重生.战争改变了一切,也改变了文学.八年抗战,女性文学遭到了沉重的打击,被称为"无语时代".但"无语"并不意味着"放弃",女作家们仍然用自己的文字、自己的体验为刚刚独立站起来的女性们争取着权利,在文学上进行着艰难而深入的探索,向世人展示着女性特有的思想、生活、追求与挣扎.
-
反抗抑或投降
-
作者:
刘慧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地位
认同
女性主义
抗争
-
描述:
谭恩美在1991年推出她的第二部小说《灶神之妻》(The Kitchen God’s Wife)评论称其为“谭的第二次胜利”,“他甚至超过了生气勃勃,感人肺腑的《喜福会》。”小说《灶神之妻》依旧围绕着母女关系展开,但谭恩美这次将重心转向了母亲这一角色,用了更多的笔墨描写了母亲在旧中国的不幸遭遇,通过讲述蒋薇丽的故事,谭恩美对中国文化加以挖掘和批判。在旧中国,妇女无时无刻不受父权制的压迫,她们长期受封建礼教和儒家思想的束缚。因此从出生之日起,女性的性别角色就已经被强制性地规定了,那就是一辈子从属于男人,听命
-
徒劳的抗争:性别理论视阈下的《觉醒》解读
-
作者:
李芝蕾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性别理论
父权制
《觉醒》
抗争
-
描述:
美国著名女作家凯特•肖邦(Kate Chopin,1850-1894)的代表作《觉醒》(The Awakening)发表于1899年。作品出版后,曾在美国文坛引起轩然大波。从专栏作家到评论家,从普通读者到社会上层,无不斥责小说为“病态”、“不健康”,以致小说被禁止收藏,凯特•肖邦也被许多文学团体除名,几年后,抑郁而死。然而,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女权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学评论家开始注意到这部小说,把它发掘出来重新分析评论,给予它很高的地位和评价。批评家们主要从女性
-
沉沦与抗争——已故上校的女儿与马贩子的女儿之比较
-
作者:
梁艳玲
来源:
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沉沦
丧己
葆真
抗争
精神境界
-
描述:
本文从社会背景、精神境界、人物性格与人物命运的角度对《已故上校的女儿》与《马贩子的女儿》中的女性人物进行对比分析,揭示造成他们不同命运的复杂根源,以此来启迪现代女性如何规划人生、把握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