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意义】搜索到相关结果 96 条
-
当代社会运动的兴起与意义
-
作者:
唐桦
来源:
厦门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运动
意义
兴起
-
描述:
只要社会问题的多样性以及政治系统对社会问题解决的滞后性和局限性的存在,一个政治系统就无法回避社会运动。如果现代社会的内在紧张,能够朝创造性的方向进行,反而有助于政治的动态,并且鼓励内发的、新起的社会运动。例如,妇女运动、和平运动或生态运动,所有这些运动都使政治议题与日常生活的关联更为明显。传统社会运动总是被形塑成阻碍发展的异议者,当代社会运动以渐进的过程释放社会的力量,使出现僵滞现象的民主生活重新找到活力,重新凝和被全球化经济破碎了的社会生活的必要力量,经由民主的过程,改变了国家,也使社会得以成熟。 社会
-
小川洋子的小说研究——以其独特的文学元素为中心
-
作者:
余瑶瑶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学元素
小川洋子
特征
意义
-
描述:
小川洋子(1962-),出生于日本冈山县冈山市,现为日本现代女性作家的代表人物。1984年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文艺科毕业,后进入川崎医科大学秘书室工作,两年后辞职,正式开始了她的文学创作生涯。1988年小川洋子凭借《扬羽蝶受伤时》获得海燕新人文学奖,自此跻身文坛,成为日本现代文坛最受青睐的女作家之一。迄今为止,小川洋子共出版小说及小说集30余部,随笔、对谈集等15部左右。1991年至2013年,先后凭借《妊娠日历》、《博士最爱的方程式》、《梵天的埋葬》、《米娜的行进》、《小鸟》等作品分别摘得第104届芥
-
步下“神坛”的文学——浅论“身体写作”与未来文学走向
-
作者:
金玲玲
来源:
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身体写作
意义
女性文学
文学走向
-
描述:
90年代以来,文坛内身体写作的势力正在迅速的蔓延,成为我们文学生活中不可忽视的现象。大量涌现的该类文本,很快吸引了广大读者与学者的眼球,也引发了一场围绕其展开的学术争论,核心焦点包括:身体写作的涵义如何界定,其是否为女性文学,产生并流泛的原因为何,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应对这股来势汹涌的文学力量……本文中,作者将就这些热点问题做出自己的论述,并对未来文学的走向做出简单的预测。
-
《三国演义》正面的女性形象探析
-
作者:
潘婷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正面
代表人物
《三国演义》
意义
女性形象
-
描述: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通过对三国时期的战争场面描写,为读者塑造了无数个生动的男性形象,同时也为读者塑造了鲜明的女性形象。本文针对《三国演义》中正面的女性形象的具体特征和代表人物进行了具体分析。
-
试论孙犁小说女性形象的创作原型
-
作者:
郭运恒
来源: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孙犁
特征
意义
女性形象
小说
-
描述:
孙犁是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塑造了众多的农村妇女形象。长期以来,人们多从社会、政治、历史的角度去阐释这些形象的特征及意义。本文力图从创作心理学的角度,重新阐释孙犁小说女性形象的特征及意义。
-
贾平凹《浮躁》中小水形象分析
-
作者:
祝安
来源:
西江文艺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象
意义
性格
《浮躁》
小水
-
描述:
《浮躁》是贾平凹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的时代特征的把握,讲述了一群性格各异的人物的心理发展轨迹和对其命运生动的描写。小水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本文通过对小水形象、性格特征、人物形象意义等方面做出分析,加深小说中这一人物的理解。
-
质本洁来还洁去——林黛玉与佛
-
作者:
李佩玉
来源:
北方文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语言
意义
佛
人生
林黛玉
-
描述:
“生于繁华,终于没落”是曹雪芹跌宕起伏的一生的真实写照,他用独特魅力的艺术眼光和诗画结合的创作手法成就了《红楼梦》这部旷世奇书。他的大观园包括了形形色色的真实人物,林黛玉可以说是最印象深刻的人物之一,人们对她的初始印象便是“病弱西子胜三分”的娇柔和犀利讽刺的语言,熟不知她的形象还有另一层的内涵,便是她身上所折射出的朦胧的佛家影子,揭开她的面纱,会呈现出一个不一样的林黛玉,分别从她的原型、诗句语言、所居环境及其人生的轨迹来探究她与佛的联系。她对现代女性的形象影响是无可厚非的,深层剖析后的林黛玉对现代女性是有
-
《哈姆雷特》和《麦克白》的比较研究
-
作者:
李娴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的形象
时间
意义
《哈姆雷特》
《麦克白》
-
描述:
这篇文章试图从时间,意义,女性的形象这三个方面比较莎翁的两大悲剧《哈姆雷特》和《麦克白》。《哈姆雷特》,注重回忆过去;展示了一个从无意义向有意义发展的过程;女性是脆弱的,无辜的,不独立的,是父权制
-
张爱玲作品中变态女性的变态表现:以曹七巧为例
-
作者:
王洋
张洪凯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曹七巧
张爱玲
意义
变态女性
小说
-
描述:
笔下"变态女性"形象的变态表现及其成因,揭示了她所创作的变态女性形象虽非"空前绝后",但令人无法企及的意义。
-
试论张爱玲笔下的男性形象
-
作者:
刘晓南
来源:
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爱玲
男性形象
共性特征
意义
原因
-
描述:
历史原因、揭示作者塑造男性形象对女性悲剧命运的深刻意义。女性唯有在经济上、精神上独立。才有可能得到男性的尊重,才能摆脱被奴役的悲剧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