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年份分组
关键词
《海上花列传》叙事的近代转型
作者: 姚玳玫   来源: 学术研究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主自为   德欲辩难   近代转型   想象女性  
描述: 《海上花列传》在晚清结束了“红楼”传统而另辟蹊径,通过相应的叙述策略实施,包括女主男次、叙事主体移位、女性角色的多重虚拟、女性欲望的多元表达和世俗日常化的情境定位等,重新想象并塑造了女性,尤其是狭邪处境中的女性。本文以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为参照,从小说叙事的角度,就《海上花》的“想象女性”问题展开论述,探究晚清小说女性形象内涵变化的新动向及其现代意蕴。
托妮·莫里森作品中的女性叙事策略分析
作者: 宋银苗   来源: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我叙事   托妮·莫里森   女性叙事   讲述女性   想象女性  
描述: 女性运动与女性文学之间存在着一定意义上的共生关系。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女性主义运动以及同时发生的黑人解放运动,给成名于那个年代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作品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其作品充斥着个性化的非裔美国女性的声音。从女性叙事中的想象女性、讲述女性和自我叙事三个方面,分析了莫里森的女性叙事策略。
想象女性:海派小说的文化特征与性别姿态
作者: 姚玳玫   来源: 中山大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活方式的   性别姿态   女性自我叙述   海派另类   想象女性   现代化  
描述: 海派小说在自清末至民国时期中国文学叙事的整体结构中处于一个十分特殊的位置上,它远离同时期宏大的“民族/国家”的表述模式,从小处着眼,定位于“人情/世情”叙述之上,侧重于对个人、家庭生活和两性关系的描述,由此形成它边缘化、另类化的叙事姿态。这类小说得以传播的,不是借助近代政治文化改革的力量,而是借助上海城市经济的力量,依靠近现代的商业出版机制而生存、发展和嬗变,自成一统。它形成两方面的特征:一是自觉地扮演着城市文化/生活代言人和演绎者的角色;二是在小说的形象/图象展开方面,紧紧依靠“女性形象”。从某种角度说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