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悲剧】搜索到相关结果 46 条
-
人如飘絮花亦伤:张爱玲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刻画及其价值分析
-
作者:
丁丽
来源:
西安欧亚学院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曹七巧
男权社会
悲剧
霓喜
许小寒
-
描述:
张爱玲小说中女性的命运都是悲凉的,通过对《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心经》中的许小寒、《连环套》中的霓喜等人物形象的分析,表现了她们在男权社会中的生存挣扎。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多悲剧命运的原因一是作者自身
-
走向悲剧的两极:评海斯特·白兰和繁漪
-
作者:
申丽红
王文静
来源: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红字》
海斯特·白兰
繁漪
悲剧
《雷雨》
-
描述:
海斯特·白兰和繁漪是世界文坛上较为著名的两位女性人物形象,其经历颇有相似之处,为了幸福和自由,她们抗争和努力。但是在种种男权势力和社会背景下,她们的抗争以悲剧而结束。不同的个性和不同的社会生活环境使海斯特和繁漪的抗争结果走向了悲剧的两极,其抗争结果和抗争历程为后来的女性提供了启示。
-
大时代里底层女性的悲歌:重读《美国悲剧》
-
作者:
许芳
来源:
外国语文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底层
重新构建
悲剧
工业化
女性
-
描述:
文章分析了美国著名作家德莱赛的小说《美国悲剧》中"罗伯达"这一女性人物的悲惨命运,深刻挖掘了这个人物的悲剧意义,并将美国上世纪20年代的这一悲剧形象在中国的当下社会环境下进行重新构建,从而揭示出
-
《白鹿原》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分析
-
作者:
王欢欢
来源: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白鹿原》
典型
悲剧
女性形象
代表
-
描述:
冷氏;有不甘于命运的安排,最后却以悲剧收场的田小娥。无论是新时代的代表女性白灵,还是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鹿冷氏,还有那位特立独行、为人所不齿的田小娥,她们都只是当时大的社会背景下广大女性的缩影,可以说,这三个典型就代表了当时所有的女性形象。
-
女性悲剧之后的抉择:比较《玩偶之家》与《伤逝》中女主人公悲剧的异同
-
作者:
郭庆杰
来源: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子君
妇女解放
娜拉
悲剧
女性形象
-
描述:
、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背景下,两位作家都借描写家庭夫妇之间的矛盾冲突来表达女性的悲剧,进而揭示出两位女性在悲剧过后的不同抉择。娜拉与子君都有着善良而诚挚的心,对生活充满无限热爱,但是在爱情受到考验
-
莫言小说《蛙》中陈眉女性悲剧形象分析
-
作者:
温明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蛙》
悲剧
代孕
生命政治
计划生育
-
描述:
小说《蛙》中可以挖掘的东西十分丰富,笔者从中选择对陈眉这一女性形象进行探讨,从她出生时的悲剧,毁容的不幸以及被迫代孕后的遭遇这三个视角进行分析,陈眉作为女性她拥有所有的不幸,莫言透过她所有的不幸来批判造成陈眉悲剧的这个社会及失去良心的人。
-
理想矛盾悲剧:简析谌容笔下女性的人生之态
-
作者:
何齐
来源: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理想
悲剧
矛盾
谌容小说
女性人物
-
描述:
生活中陷入苦苦的矛盾,最终走入无法自我救赎的悲剧.通过分析《人到中年》《错、错、错》和《人到老年》中的女性形象,探讨了女性挣扎于理想与现实中的矛盾与痛苦.
-
以女性的独特笔触直抵中国传统女性的悲情人生
-
作者:
李新新
孙杰
来源:
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呼兰河传
悲剧
萧红
生死场
女性
-
描述:
萧红是一位独具特色的现代女作家,其十年的小说创作生涯深深扎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土壤,将创作笔触深入农村的悲苦生活,以其散文化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具有浓厚的现实意义与悲剧色彩。
-
以女性的独特笔触直抵中国传统女性的悲情人生:从萧红的《生死场》到《呼兰河传》
-
作者:
李新新
孙杰
来源:
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呼兰河传
悲剧
萧红
生死场
女性
-
描述:
萧红是一位独具特色的现代女作家,其十年的小说创作生涯深深扎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土壤,将创作笔触深入农村的悲苦生活,以其散文化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具有浓厚的现实意义与悲剧色彩。
-
红颜薄命,是救赎还是幻灭?:安娜和蘩漪的形象比较分析
-
作者:
戴诚玥
来源: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蘩漪
比较
安娜·卡列尼娜
悲剧
人性解放
-
描述:
运用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方法,研究安娜·卡列尼娜和蘩漪这两个东西方文学史上不能被忽视的女性形象,分析二人的相似与不同之处,揭示出阻碍人性向上发展的旧制度的腐朽和它们最终必将崩溃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