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性别歧视】搜索到相关结果 12 条
-
黑人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最蓝的眼睛》
-
作者:
金雪飞
赵瑞宁
罗颖
来源: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黑人女性主义
性别歧视
《最蓝的眼睛》
种族歧视
-
描述:
莫里森的黑人女性主义意识早在她的第一部作品《最蓝的眼睛》中就得以体现。在文中她刻画了几个在种族和性别双重歧视下生存的黑人女性形象,通过对她们生存现状的描写,她成功地揭露了种族和性别双重歧视下黑人女性的生存现状。而对麦克蒂尔一家的塑造,莫里森又为黑人女性指出了一条摆脱压迫的道路:接纳自我,承袭传统。
-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最蓝的眼睛》
-
作者:
张蕾
来源:
长安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社会
性别歧视
女性主义
女性处境
-
描述:
作品《最蓝的眼睛》中以主人公黑人女孩佩科拉在悲惨的处境下渴望拥有一双最蓝的眼睛而祈求待遇平等这一故事为主线,描述了黑人女性在男权社会下备受歧视和折磨的悲剧命运。本文试图从小说中黑人女性的人物命运出发,如大多黑人妇女、妓女和少女佩科拉的人生遭遇,分析此问题的深层社会根源,以便更好地理解托妮·莫里森小说中的女权意识。
-
《纽约时报》中国女性报道研究(2012-2014)
-
作者:
蔡弯弯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权益
性别歧视
纽约时报
女性形象
-
描述:
在美国《纽约时报》被公认为是最具权威性和最受尊重的报纸之一,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信誉。本文在国际传播视角下,对《纽约时报》上中国女性报道进行研究。从议程设置和社会性别角度,分析《纽约时报》上中国女性的形象,了解世界如何看待中国女性。笔者对《纽约时报》中国女性报道的样本从报道数量、报道体裁、地域分布及议题内容选择进行量化分析。再从报道标题、消息来源、报道形象和主张提倡方面对样本进行文本分析。通过研究,笔者认为中国女性在《纽约时报》上呈现的形象有以下几点:首先,与《纽约时报》涉华报道总量相比,对中国女性的报道虽
-
论《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的黑人女性成长主题
-
作者:
赵琳娅
来源: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成长小说
性别歧视
《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
种族歧视
黑人女性
-
描述:
玛雅·安吉洛是当代美国文坛著名的黑人女作家,她的自传体小说《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继承并发展了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展现了黑人女性在种族与性别的困境中经历艰辛与屈辱并顽强成长的过程。以成长小说理论为基础,能够更好地分析和理解小说所折射的黑人女性成长主题
-
笑点的痛处——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女性形象的媒介建构研究
-
作者:
韩青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笑点设置
性别歧视
文化控制
媒介建构
女性形象
-
描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历改革开放、体制转轨、文化交融洗礼的中国为女性意识的萌发成长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社会语境。1983年央视播出了首届春节联欢晚会,影像呈现的介入改变了传统新春的礼庆方式并集结到世界最稳定庞大的收视群体。作为年度中国的浓缩式回顾、期许性展望,最能彰显主导意识形态话语与大众世俗话语的交合指向。特别是语言类节目,更以其轻松诙谐、博人一笑的娱乐性、贴近性、日常性叙事,汇聚起春晚最受关注的密集语流层,形成一个感受观念思潮、触摸意义流通的开放式场域。加之拥有示范效能的媒介空间历来是各股文化力量表达诉
-
强大女性形象的塑造——希拉里·克林顿对性别主义的反击
-
作者:
韩非
来源:
四川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性别主义
女性与政治
性别歧视
希拉里·克林顿
形象建构
-
描述:
过去的六年里,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让与种族有关的话题重新回到公众视野。与此同时,关于性别主义的话题却退居次席。然而,在美国2008年的总统大选时,希拉里总统竞选活动让性别主义的有关话题不断涌现出来。越来越多的调查显示,希拉里极有可能再次角逐美国总统。性别主义者、媒体、评论家已经开始迫不及待用带有性别主义的视角来描述她。如果希拉里再次竞选美国总统,这必定会刺激性别主义者。当然,这也会帮助我们认清性别主义,并挑战性别主义的思想。然而,性别主义者针对希拉里发表言论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没有任何一位女性政治家比希拉里受
-
安吉拉·麦克罗比的“女性亚文化思想”研究
-
作者:
石丽薇
来源:
河北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性别歧视
安吉拉·麦克罗比
女性亚文化
女性主义
休闲时间
-
描述:
了现实生活中的女性问题,比如男权秩序对女性的压抑、意识形态对女性休闲时间的控制、以及后现代社会中的隐性性别歧视问
-
从妇女主义视角解读《他们眼望上苍》中珍妮的自我救赎
-
作者:
安晓宇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妇女主义
性别歧视
种族主义
《他们眼望上苍》
觉醒
-
描述:
梦想的垫脚石。即使生活在充满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的社会中,珍妮也并没有接受社会强加给她的身份枷锁。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
-
潘金莲影视形象与女性性别歧视
-
作者:
郭安
郑燕
来源:
电影评介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主体
男性话语
性别歧视
视觉景观
母题
杀夫
女性叙事
阐释空间
性别观念
男性中心
-
描述:
潘金莲作为"具有其心理的一切错综的人",负载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拥有强大的阐释空间。潘金莲形象妖艳、淫荡、恶毒,具备"美而坏"女性叙事的一切想象,潘金莲"失配、乱伦、杀夫、杀嫂"[1]的故事原型充满
-
春晚真的在羞辱女性吗
-
作者:
李梦馨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剩女
就业歧视
权近
性别歧视
数据显示
二十四小时
央视春晚
女权运动
人物塑造
热门话题
-
描述:
今年春晚引爆了一场女权运动,这可让春晚的文化价值立刻翻番。微博上大部分舆论都认为央视春晚从外貌歧视、就业歧视到剩女歧视,对整个女性认知都充斥着性别歧视。舆论一起,全部哗然,热门微博、热门话题被“女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