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寻找自我】搜索到相关结果 13 条
-
从沉默到反抗
-
作者:
王丽娟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独特的华裔文化
文化冲突
寻找自我
回应
-
描述:
美国华裔女作家汤婷婷[Maxine Hong Kingston 1940-]于1976年发表了她的处女作《女勇士》。作品以一个在美国出生的华裔女孩的视角展现了第二代华裔青年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白人文化之间的彷徨迷惑寻找自我属性的心路历程。作品问世以来受到了文学界的瞩目。各种分析评论层出不穷。然而批评家很少对作品中的文化冲突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忽略了对女主人公的人生抉择背后作者所要表达的一种华裔文化观的研究。
本文将从作品中女主人公与她的第一代移民父母及与白人族群之间的矛盾入手,说明
-
在自我和他者夹缝中的柳美里文学:以《在石头上游泳的鱼》、《家庭电影》、《女学生之友》为中心
-
作者:
姜海燕
来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关系
他者
寻找自我
家庭
-
描述:
在当代社会,人的“自我”正在逐渐变得空洞。文学创作者们不断探索如何用新的形式和方法来反映当今社会的“自我”和“他者”。韩裔女作家柳美里,用敏感的笔触捕捉到这个激流涌动的时代的变化,从她过去不幸的个人体验出发,赤裸裸而又深刻地描写了家庭成员之间、自我与他者之间扭曲的“关系”,刻画出个人的丧失感和孤独感。本论文选取柳美里第一期的三部代表作——《在石头上游泳的鱼》、《家庭电影》、《女学生之友》,分析和论述了作品中柳美里如何表现“自我”和“他者”这一文学命题。在此基础上,意图阐明柳美里文学的理念、本质和社会性。第
-
寻找自我——托尼·莫里森《宠儿》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
-
作者:
石艳玲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托尼·莫里森
黑人女性主义
宠儿
寻找自我
-
描述:
托尼·莫里森(1931-)是当今世界文坛上一位杰出的黑人女作家,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当今历史上获此殊荣的第一位非洲裔作家。莫里森的小说关注美国黑人的现实生活,尝试对美国黑人民族文化发展道路进行反思,揭示白人文化和价值观侵蚀挤压下黑人精神世界的畸变与扭曲。黑人和女性的双重身份帮助托尼·莫里森深入到黑人女性的内心深处,深刻而细腻地展现了在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的双重压迫下,黑人女性的痛苦、挣扎和扭曲的心理状态。她的杰出成就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学种类——黑人女性文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1987年《宠儿》的
-
寻找自我、实现自我之路
-
作者:
雷华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黑人女性主义
双重压迫
寻找自我
黑人文化
珍妮
-
描述:
佐拉·尼尔·赫斯顿(1891-1960)是20世纪美国文学的重要人物之一。她的代表作《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描写了主人公珍妮反抗种族压迫和性别歧视,争取自己做人权利的一生,是一部充分展示黑人妇女内心女性意识觉醒的作品。这部作品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被重新挖掘,引起了评论界的极大关注,被誉为黑人文学、女性文学和20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
本文试图运用黑人女性主义理论来分析赫斯顿的《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旨在发现黑人女性自身的潜能和价值,唤醒黑人女性从自身以及黑人传统文化中寻求力量和支持的意识,以便为争取自由、
-
扎根于这片沃土
-
作者:
胡经之
来源:
中国艺术报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报纸
关键词:
沃土
女主人公
黎明
《失乐园》
寻找自我
长篇小说
专业作家
女性文学
扎根本土
特区文学
-
描述:
扎根于这片沃土
-
论《所罗门之歌》中派拉特的民族观
-
作者:
宋清涛
来源:
芒种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托妮·莫里森
非洲文化
所罗门之歌
黑人女性
露丝
白人社会
《所罗门之歌》
寻找自我
拉特
黑人文化
-
描述: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男性,然而整个小说却紧紧围绕着对女性人物的巧妙刻画。Harry Reed认为奶娃的寻根历程是"被他的女性关系所支撑。黑人女性所给予他的爱、支持、引导甚至拒绝都是他得以迅速成长起来的主要因素"(54)。在这些女性的帮助下,他由一个顽固、盲目、傲慢又追求物质的年轻人,变为
-
论90年代以来女性文学中女性身份的建构
-
作者:
刘立辰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主体
男性形象
女性作家
文学作品
女性身份
文化语境
社会身份
社会地位
寻找自我
重新建构
-
描述:
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因其在社会中拥有相同或相似的经历体验而在社会中有着独特的身份。"身份是被建构起来的,而不是在经验中自己暗含和自发生成的。"[1]当身份成为一种被建构的产物时,它产生
-
在婚姻中觉醒的黑人女性:析《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
-
作者:
张军
来源:
芒种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佐拉
黑人女作家
尼尔
赫斯顿
哈莱姆文艺复兴
黑人女性
寻找自我
塔克斯
美国南方
珍妮
-
描述:
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作品《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是其最重要的作品。该作品发表于1937年,正值美国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作为蕴涵深刻女性思想的黑人女性作品,《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被当今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视为黑人女性文学的经典。它为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
“洛绮思”们的困境
-
作者:
赖雅琴
任晔
赵芬
来源:
群文天地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绮思
女作家
新文学
女子
婚姻家庭
新思潮
困境
寻找自我
女性文学
陈衡哲
-
描述:
在五四新思潮的冲击下,女性终于冲破语境,"浮出历史地表"。女性文学几与新文学同时起步,至今,"娜拉"们在出走之后一直在寻找自我。虽已扫清一些障碍,但"为人"和"为女"的矛盾始终成为女性文学建构自身的困境。陈衡哲作为新文学第一位女作家,取得了个性的独立和
-
寻找自我的声音:解读《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中的女权主义话语
-
作者:
刘怡
来源:
作家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性话语
权力
女权主义话语
女性话语
声音
黑人女性
寻找自我
真正意义
话语权
珍妮
-
描述:
黑人女性由于其种族与身份的特殊性,其境遇苦不堪言,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受被压迫人们压迫的人。在这个以男性话语为主导的男权社会中,女性话语权一直处于被压抑的状态,她们只能或是以男人的声音说话,或是保持沉默,因此,女性寻找自我声音这一主题已经成为女性文学传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在《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中,赫斯顿通过塑造珍妮这一人物,探寻黑人女性在一个白人意识和男权意识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中寻找自我声音的艰辛历程。本文结合福柯等人有关话语权力的相关理论来探索主人公寻找自我声音的荆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