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性话语权】搜索到相关结果 18 条
-
国内婚恋节目的女性形象研究:以《非诚勿扰》为例
-
作者:
田娜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婚恋节目
父权意识形态
女性话语权
女性形象
-
描述:
近年来江苏卫视热播的婚介节目《非诚勿扰》一直备受关注,节目形式空前创新,节目内容丰富饱满,主持风格风趣幽默,收视率获得空前高涨,成为当今社会热议的话题,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从女性主义与传播批判的角度出发,对《非诚勿扰》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与以往呈现刻板呈现女性形象的电视节目相比,《非诚勿扰》所呈现的女性形象似乎有所不同。从节目形态上看,在《非诚勿扰》在这个两性话语交锋的平台上,女性似乎处于主动地位,被赋予了主动权和话语权以建构自我的形象,女性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觉醒。但事实上,《非诚勿扰》是否真的颠覆了
-
同时代女性的言说:林芙美子文学中的女性主义思想研究
-
作者:
杨本明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主体身份
男权秩序
女性话语权
女性主义思想
-
描述:
本课题是关于林芙美子文学中女性主义思想的研究。在日本近代史上,从明治末期到二战结束这半个世纪的时间既是东西文化发生激烈碰撞的时期,也是日本“近代自我”逐渐得以确立的时期。在这宏大的历史进程中,日本近代女性的自我觉醒尤其值得关注,她们僭越了性别秩序的规训、挣脱了男权束缚的枷锁、实现了对自我主体身份的认知。作为一位具有鲜明性别意识和特殊人生际遇的作家,林芙美子不可能忽略对这一宏大历史图景的检视,她的作品从诗人的自我找寻、都市女工的言说、战争未亡人的哀歌、女性形象之谱系四个角度对女性的身份进行了严肃而又深刻的探
-
博客时代中国女性博客发展研究
-
作者:
苏军会
来源:
河南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博客
女性身份
女性话语权
-
描述:
Web2.0的时代,博客的出现对人们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在博客时代,人们不只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参与创建、修改、重制、混合和传递信息的生产者,也就是说人们由被动的信息接收者成为了主动的信息创作者。从网络使用总体来看男性网络使用者居多,但是女性使用博客比男性活跃。在男权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女性往往被边缘化,并局限在私人空间,而在博客时代,女性不仅拥有了虚拟的免费话语空间,而且塑造自身多重身份,她们的身份介于私域与公域,消费者与销售者,业余人士与专家等多重身份之间。并且基于博客积累的声誉或信誉,其创作的博客内容被转
-
微博环境下女性话语权的现阶段提升与再提升困局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
-
作者:
洪睿旋
来源:
东北财经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微博
女性话语权
粉丝共同体
-
描述:
如今,新媒体的发展可谓是无比迅猛,而作为新媒体的代表产物——微博,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和烙印,它为中国网民的生活,亦或是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理解以及对事物的接收方式都带来了潜移默化却又翻天覆地的变化。微博的使用方式便捷性以及传播方式的特殊性也在为中国女性带来一个广阔的去充分表达自我的平台,为中国女性话语权的提升带来了很大的空间。它使女性实现了“非自主性”到“自主性”表达的跨越,摆脱传统媒介在塑造女性形象以及传达女性意愿时的“二次加工”以及“主观性编辑”,在微博直接发布,保证“原汁原味”,且具有及时性,
-
论《爱玛》中女性话语权的建构
-
作者:
毕莹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主义叙事学
建构
镜像理论
女性话语权
-
描述:
简·奥斯汀是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著名女作家。她短暂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六部完整的小说,她的创作光环时至200多年后的今日在文学界仍旧闪烁光芒。2000年,BBC的“千年作家评选”活动中,奥斯汀紧随莎士比亚之后,名列第二,而且,她是前十位里唯一的女性作家。出版于1815年12月的小说《爱玛》被文学界认定为简·奥斯汀的最为成熟的一部作品,被珍·哈特誉为是简·奥斯汀创作力量和写作技法的巅峰之作。但是,《爱玛》出版之初受到了早期读者的冷遇,对于爱玛等不同于父权文学中所塑造的新女性形象更是频遭质疑。简·奥斯汀似乎预见到这
-
电视媒体对女性形象塑造之刍议:以《非诚勿扰》为例
-
作者:
温济聪
来源:
现代视听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塑造
“使用与满足”
《非诚勿扰》
女性话语权
女性形象
-
描述:
本文运用"使用与满足"等理论对《非诚勿扰》现象进行探究,分析女性形象塑造对受众的影响,并试图从传播学视角解读节目塑造出的新时代女性形象。受众对于节目中所传递出的"女性形象"符号的反馈中,不仅有积极的一面,也有负效果。这其中,不仅有媒介引导方面的偏差,也有受众对于信息符号的误读。作者认为女性批评——深入文化根源,探究女性主体意识的生成与表述——应是大众交友相亲类节目浴火重生的下一个突破口,而女性所真正关注的方面则可以通过这种断裂的或"潜文本"的方式表达出来。
-
女性主义批评和女性叙事学的不同研究方法:以小说《爱玛》的解读为例
-
作者:
张莉
来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主义叙事学
男性话语权
女性话语权
女性权威
女性主义
-
描述:
出版于 1815 年 12 月的小说《爱玛》被文学界认定为简·奥斯丁的最为成熟的一部作品,被珍·哈特誉认为是简·奥斯丁创作力量和写作技法的巅峰之作。《爱玛》是奥斯丁由自然艺术家走向成熟艺术家的标志,她将心血和热情倾注于这部作品,使《爱玛》成为她一部艺术完美的作品。但是《爱玛》在出版之初受到了早期读者的冷遇,对于爱玛等不同于父权文学中塑造的新女性形象更是频遭质疑。简·奥斯丁似乎预见到这种结果,声称:“我将创造一个除了我自己,没人喜欢的女主人公”(Austen,1989:187)。长久以来,父权文化深深地植入
-
《圣经》女性人物塑造中的诱惑和欺骗主题阐释
-
作者:
何琛
来源:
上海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喧哗与骚动
文学中
圣经
女性人物形象
希伯来文化
女性话语权
女人
英语
作品
作家创作
女性主义理论
以色列
人物的塑造
女性人物塑造
主题
地位
女性形象塑造
女性社会形象
论文
自然
-
描述:
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圣经》女性人物塑造中的“诱惑和欺骗”主题以及对英语文学中女性人物创作产生的影响。在《圣经》中,无论她们的身份地位以及贡献,大多数女性人物的塑造都或多或少地体现着“诱惑和欺骗”这一主题。 论文作者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对三种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并发掘隐藏在“诱惑和欺骗”女性形象塑造后面的原因。第一类“好女人”以拔示巴、以斯贴和雅亿为例。作者通过研究发现,这类女人之所以经常使用诱惑和欺骗手段达到目的是因为她们在社会中处于劣势地位,在政治上处于无权状态。《圣经》产生于以男权为中心的文化背景,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