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玩偶”的误读:从娜拉出走到裘山山笔下女性的多元化选择
作者: 丁丽蓉   张广林   来源: 学习与探索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裘山山   娜拉   《玩偶之家》   女性解放   女性文学  
描述: 娜拉身后那一声"砰"的关门声,在西方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甚至被看做是妇女们的"独立宣言"。1918年《新青年》刊登了胡适等翻译的《玩偶之家》,从此开始了中国的"娜拉"们关于"出走"的探索。娜拉身后大门关闭的震响,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出走——从家庭的逃离,更重要的是一种选择——自主的选择,即从外面将一扇门关闭,表明一种决绝的放弃,这是娜拉在清醒的思考后做出的选择。出走与回归,是不同的生存选择,任何选择都必然是不完美的。但是,有条件并且能够自主地做出选择,才是女性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和彻底的解放。
朴婉绪小说研究:以女性整体性为中心
作者: 刘菲   来源: 青岛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反抗意识   女性整体性   压迫   女性解放   女性主义  
描述: 1970年,朴婉绪在她的不惑之年进入文坛,之后一直频繁地进行着创作,并吸引了很多读者。朴婉绪是一个从很早开始就关注女性问题的作家。她带着对女性问题的关注批判了中产阶级的拜金性低俗的日常生活,并通过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揭露了家父长制的矛盾性。她的作品通过女性的视觉,指出了女性处于社会的矛盾及压迫中的事实,并通过这样的事实启示女性去发现自我,展现出了女性找回自我整体性的过程。本文通过观察朴婉绪小说中的女性人物,研究了她的作品中出现的女性整体性和整体性的形成。首先研究了女性主义和女性整体性的相关理论。所谓的整体
老上海月份牌广告画女性形象的运用及文化内涵
作者: 吕力   李昌菊   来源: 艺术教育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传统绘画   广告宣传   文化内涵   商品包装   运用   女性解放   女性形象   世纪初   上海摩登   审美标准  
描述: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上海,随处可见以摩登女性形象为主体的广告宣传画,即月份牌广告画。彼时的上海作为通商口岸,四处是"华洋杂处",商品经济高度发展。西方商人起初在外来商品包装及促销的广告上,都是传承本国的风格,绘以西洋美女或风景图案,这些图案虽然新奇,但与中国消费者较有距离,以至于宣传效果不佳。所以,外商后转而采用中国传统绘画
“文革”时期宣传画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映象
作者: 吕力   李昌菊   来源: 艺术教育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政治宣传   市场经济体制   大发展   男女平等   中国海   宣传画   女性解放   女性形象   文革   男权主义  
描述: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代替了市场经济体制,随之,商业海报也暂时退出了中国海报设计的历史,政治宣传画作为"宣传和教育人民,揭露和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得到极大发展,成为大众传播的最主流媒介。经过17年的发展,至"文革"时
女性形象的塑造:1980年至1985年的《中国妇女》杂志封面研究
作者: 叶星辰   来源: 美与时代(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妇女问题   社会环境   妇女解放   杂志封面   女性杂志   中国妇女   劳动妇女   女性形象塑造   女性解放   妇女工作  
描述: 《中国妇女》杂志作为中国妇联领导下的刊物,一直把女性解放置于时代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探索、研究和实践。它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妇女问题的专题讨论,也体现了杂志为女性考量的立场。作为媒体的一种,《中国妇女》在塑造女性形象的同时,必然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多方面影响。
性别表征与影像赋权:“华人女性与视觉再现”国际研讨会综述
作者: 苏状   来源: 新闻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性别   影像   刻板印象   视觉再现   国际研讨会   女性解放   复旦大学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性别研究  
描述: 自辛亥革命禁缠足,兴女学,办女报揭开中国妇女解放序幕,中国女性发展已走过百年历程。一个世纪以来,不仅有记载女性历史的浩瀚文字,更有再现女性理想的丰富影像。如何将性别研究置于视觉文化传播研究框架之内,追溯、发现、分析、反思影像视觉资源之于女性形象建构的方式与变迁,是具有开创意义的重要学术命题。2011年12月16-19日,为期四天的"华人女性与视觉再现"大型国际研讨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举行。复旦大学副校长林尚立教授特别出席开幕庆祝酒会并为大会致辞。本次会议由复旦大学-密西根大学社会性别研究所、复旦大学新闻
性觉醒与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兴起
作者: 徐仲佳   来源: 文学评论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意识形态   女性作家   现代性爱   觉醒   五四新文化运动   女性解放   身份焦虑   现代女性文学   女性形象   自觉  
描述: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诸因素中,性觉醒对于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兴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性爱思潮带来的性觉醒在1920年代撕开了数千年来男权意识形态的帷幕,使得女性作家具有了"为人"与"为女"的双重自觉,发出了女性言说的声音。另一方面,数千年积淀下来的男权集体无意识以及女性作家双重自觉的重合作为性觉醒的历史限度也在塑造、限制着初期的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它不仅使得女性作家在写作过程中产生身份焦虑,也使得她们不得不采取双重文本的书写方式。
传统的祛魅与现代的困惑:两度西潮与中国女性戏剧形象的嬗变
作者: 宋宝珍   来源: 戏剧丛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   家庭角色   中国现代戏剧   祛魅   娜拉   易卜生主义   困惑   女性解放   女性形象   中国女性  
描述: 如果要了解现代中国女性的命运轨迹,戏剧中女性形象的嬗变无疑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中国人的性别意识,深受传统的儒家学说影响,男权文化在社会和家庭领域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哈姆莱特曾经说过,"女人,你的名字是弱者"。这句名言用来形容19世纪以前的中国女性最为合适。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西蒙娜·波伏娃认为,作为第二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解读:女性解放局限性研究
作者: 赵胜超   来源: 芒种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欲望   莎菲   一个女人   “五四”精神   女性悲剧   文学解读   “五四运动”   女性解放   婚姻生活   恋爱自由  
描述: 现代女性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解放思想运动自其诞生开始二者便相互缠绕在一起。从"五四运动"到20世纪40年代期间,我国现代女性文学一直在为女性解放呐喊,也在不断通过一己之力争取女性地位。从实际效果看来,
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与女性解放
作者: 陈敢   来源: 芒种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母亲形象   女性立场   池莉   傅书华   张洁   女性写作   女性解放   中国男性   徐坤   徐小斌  
描述: 与20世纪80年代的温婉含蓄相比,90年代社会生活风雨突起,社会心理复杂多变,女性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一批女作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女性本身、投向女性解放,力图以独特的认知重新发现和找回本真的女性。本文通过对女作家及其代表
< 1 2 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