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评《心灵的守望与诗性的飞翔:新时期女性小说论稿》
作者: 李敏霞   来源: 河套大学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批评   新时期   女性小说   《心灵的守望与诗性的飞翔》  
描述: 郭亚明教授的新著《心灵的守望与诗性的飞翔——新时期女性小说论稿》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全新的学术理念,多元的思维方式,对新时期女性小说创作及研究做出了系统的分析和整体的论述,体现出新时期女性小说创作与研究正沿着多元的倾向发展。此书的出版标新了女性文学的涵义,具有开拓性的学术意义。
伊莱恩·肖沃尔特对美国女权主义批评的贡献——美国著名女权主义批评家巡礼之一
作者: 顾红曦   来源: 广东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批评   女作家   女性文学传统   女权主义批评  
描述: 伊莱恩·肖沃尔特是美国女权主义批评的创始人之一。她的职业生涯和事业成就几乎与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同步发展。她对美国女权主义批评的最大贡献和理论成就是挖掘了女性文学传统、构筑了妇女文学大厦、创立了“女性批评”,倡导了女性文化。因此,对她的女权主义批评理论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不仅能使我们知微见著地了解到美国女权主义批评的发展状况,同时也能为我们审视、反思中国当代妇女文学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视角。
莫·哈斯巴根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作者: 金海霞   来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批评   女权   莫·哈斯巴根小说   女性形象  
描述: 本文以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统计研究和评价研究方法探讨蒙古族当代作家莫·哈斯巴根小说中表现的女性形象,以此分析作家对女性形象的态度。论文由导论、主体三章和总结等五部分组成。导论首先阐明了选题的意义,强调了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分析作家莫·哈斯巴根小说中表现的女性形象的重要性,对以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状况及主要实践活动做了摘要性介绍,并阐述了自己的研究方法。第一章,在介绍蒙古族女性文学成长历程的基础上,描述了蒙古族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经历和蒙古族当代文学创作过程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对蒙古族当代女性文学研究中的个
“十七年”中国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女性批评
作者: 李玲   来源: 南昌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批评   十七年电影   女性形象  
描述: “十七年”电影(1949—1966年)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而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成为这一时期留给电影史最深刻的记忆。女性在经历了长达几千年被忽视的痛苦过程后,终于迎来了属于她们的春天,成为了被表现、被关注和被书写的对象,她们一扫中国早期电影中女性悲惨、消极、弱小的性情,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英雄”,在主流意识形态下承载了体现独立女性意识的表现功能,因而具有了某种象征性的意义。本文以女性视角为切入点,运用女性主义批评以及类型学等相关理论,系统梳理女性形象在特殊历史阶段下类型化的艺术特色,通过分
女性主义与人文主义:游离与融合:对二十世纪中国女作家及其文本中女性形象的理论透视
作者: 戴薇   来源: 暨南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批评   形象研究   人文主义  
描述: 该文以性别和人文主义为视角,以女性主义批评与人文主义研究、形象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本世纪中国女性作家及其文本以及文本当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研究,并对女性作家在为争取女性的言说主体的过程中,为人文主义所做出的丰富和发展做了理论概述.该文第一部分是作者对该文所
困厄与突围:对肖瓦尔特女性批评的读解及反思
作者: 陈峰蓉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批评   回归个体   肖瓦尔特  
描述: 女性主义,这似乎只是一个过时了的话题,至少,它正在被看作是一个不受欢迎的语词,与这个语词相关联的那些人物也因此而遭受冷遇。时尚中的学者们早已在以轻松得多的口吻宣说“女性主义已死”或“后女性主义”,甚或不屑谈及女性主义。既经发生的一切似乎不曾遇到过多的诘问,仿佛一切都是理应如此。然而,没有疑问的是,当年困扰“女性主义”者的一些问题今日依然纠缠着文坛和学界的人们。一些问题其实是不能指望一劳永逸地解决的;女性主义似乎被“摒退”,但这并不意味着先前的种种寻索不再有回溯的价值。 相较于克里斯蒂娃、斯皮瓦克、伊丽格瑞
戴锦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探析
作者: 耿晓云   来源: 牡丹江师范学院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批评   女性视角   戴锦华  
描述: 戴锦华是当代著名文化研究者,也是一位具有深刻艺术鉴赏力和判断力的文学批评家。她的文学批评以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自身的创作经验为依托,密切关注当代文学、文化的发展,在当代批评界上有其独特的地位。本文结合戴锦华特殊的人生境遇和敏锐的艺术感受中西方理论的影响等主客观因素,系统阐述了其女性主义思想的形成原因、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焦点及独特的审美品格,深入开掘了戴锦华关于女性甚至社会、历史层面的思考。本文认为,戴锦华的女性思想、通过女性思考来审视社会、反思现实的批判精神,尤其针对物欲横流、追求功利、人心浮躁的商业社会,女
《女勇士》及《灶神之妻》的女性主义解读:从沉默到爆发,从压抑到释放
作者: 白颖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批评   沉默   女性主体性的建构   华裔作家  
描述: 众所周之,沉默是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经久不衰的主题。本文通过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分析汤婷婷的《女勇士》以及谭恩美的《灶神之妻》这两部颇具代表性的华裔女性文学文本中所体现的沉默主题,主要意在揭示女性,尤其是身处异国他乡被双重边缘化的华裔女性所遭受到的来自父权社会和传统文化的压迫和痛苦。《女勇士》中的无名姑姑、月兰姨母、“我”以及《灶神之妻》中的雯丽、胡兰都是被双重边缘化后沉默无声的牺牲品代表。她们的遭遇是女性(包括华裔女性)生活经历的缩影。父权社会的禁锢使得她们无权表达和释放内心所遭受的折磨和痛苦,更为可怕
从边缘走向中心的反思
作者: 张添天   来源: 河海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批评   后殖民批评   问题意识   生态批评  
描述: 在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界,源于西方的女性批评、后殖民批评及生态批评被公认为最时髦的批评话语。许多批评家大胆预测这三种批评将从边缘走向中心,深入到文化与话语建构中去,取代原先占霸权地位的父权制批评、西方中心主义批评及人类中心主义批评等主流批评。然而光鲜的背后我们却无法回避中国学术界问题意识和批评方法原创性的严重窒息。本文以三种批评的共性为线索,在对三种批评进行共时性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其中涉及的“弱势话语”如何由边缘向中心位移的必然条件和客观因素。女性批评、后殖民批评及生态批评拓展了人们先前狭窄的视角,暴露了现象
通向自我的之路--对《觉醒》的女性主义解读
作者: 王晶红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批评   自我   死亡   女性解放  
描述: 凯特·肖邦的《觉醒》被认为是历史上由美国女作家所著的第一部取得美学上成功的小说,同时也开创了美国传统女性文学的新时代。小说在描写主人公的性和社会解放方面均超越了前人。我的论文主要探索主人公的觉醒历程和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理解她的死,以此来吸引更多的读者关注肖邦的作品。本文的三章有机的构成一个整体意在得出:只有超越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传统身份认同标准,一个新的自我才能重生。
< 1 2 3 ... 4 5 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