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十九世纪架上油画的女性形象研究
作者: 刘文婷   来源: 重庆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艺术家   象征意义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描述: 在十九世纪这个时间跨度里,存在着缤彩纷呈的艺术流派,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印象主义和现实主义等等,着重以十九世纪欧洲架上油画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为探究对象,作为女性绘画学习者,试图从中找出自己的艺术创作趋向。因女性形象始终贯穿着整个艺术史,本文以其作为切入点,结合相关的社会学、生理学、图像学等知识,对十九世纪的部分油画作品中女性形象进行新的解读,揭示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文化层次下女性的社会生活。不仅能够使艺术家们充分表现自己的主观情感,也可以成为他们思想的载体和反射镜。进而显示出女性形象在当时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作者: 陈悟   来源: 重庆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网络群体性事件   塑造   传播   女性形象  
描述: 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和传播方式颠覆性地改变,传统的舆论格局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民间舆论的崛起和主流权威消解的新舆论格局。加之当前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我国,社会矛盾多元复杂、自然灾害频发,相关社会中介事件一旦发生,普通民众运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在短时间内就能够实现事件信息的网络传播,敏感的社会中介事件在网络上一经爆料,极易引发围观,致使网络群体性事件时常发生。不难理解,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常态化对我国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产生着不良影响。如何更有效地应对网络群体性事
好莱坞科幻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作者: 王琳   来源: 重庆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意义   电影创作   科幻电影   女性形象  
描述: 最近几年,依赖于新科学技术的科幻电影数量逐年增多,制作逾加精良,高品质的视听享受得了到观众的高度评价,科幻已经从过去的晦涩难懂和过分注重理性、逻辑转变为广泛运用电脑特技将艺术性、商业性和观赏性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以女性为叙事视角,让女性成为叙事主角的女战士形象,特别是女性救世主是近几年来科幻电影发展中最大的亮点,女性不仅从传统的红颜祸水转变为强悍的女战士,更是成为科幻片中最强势的主角。当然这并不是科幻电影中独特的形象,西部片、恐怖片、歌舞片等类型电影中都存在的现象,但科幻电影中的这种现象是最有科学依据的。科
当代我国以女性为重要角色的宫廷剧中女性形象的演变
作者: 王玉珏   来源: 重庆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网络文学   大众审美   宫廷剧   女性形象  
描述: 目前在我国,以女性为重要角色的宫廷剧,以其精彩的人物、动人的剧情、大气的场景,征服了数量众多的观众。每有宫廷剧开播,势必引发一场收视热潮和话题热议,这种全民狂欢式的风潮,自《倾世皇妃》(2010)、《后宫·甄嬛传》(2011)等一系列宫廷剧问世以来便屡屡出现,逐渐成为一种值得人们思考的文化现象。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每年都有宫廷剧与观众见面,但一部电视剧能引发如此巨大的影响,还是近几年才有的现象。这些宫廷剧大多以女性作为重要角色,从最早的《努尔哈赤》(1986)、《王昭君》(1987),到近年热播的《
通过“劳动”的“解放”——延安文学中的妇女形象研究
作者: 孙倩   来源: 重庆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延安   家庭   女性形象   劳动  
描述: 本论文尝试以延安文学对四种妇女劳动形态——公务劳动、生产劳动、家务劳动及生育的考察为切入点,结合作家经历、政策文件和历史语境,整理延安文学中错综复杂的女性话语,尝试还原延安时期妇女解放复杂、完整的状貌,并评价其贡献和局限。第二章探讨公务劳动下的女性公家人的形象。本章又分为典型公家人和非典型公家人两节。“公家人”延续了五四和左联时期出走的“娜拉”主题。典型公家人分为女性知识分子和被解救的“受苦人”,表现出去个人化、去性别化和现代化的特征。公务劳动多表现为将女性知识分子将“受苦人”“传唤”为与自己类同的女“公
商业诉求·意识形态·艺术策略:1930年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作者: 谭若阳   来源: 重庆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意识形态   视觉愉悦   城市文化   1930年代中国电影   女性形象  
描述: 毋庸置疑,1930年代是中国电影蓬勃发展的特殊历史时空,在此期间,中国电影创作取得了质的飞跃,从无声电影的探索到有声电影的成熟,从杂耍的娱乐产业到全面的文化产业,不仅突破了好莱坞电影的市场挑战,而且在电影作品的产量和艺术质量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本文试图以这一时期电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为切入点,结合劳拉·穆尔维的“视觉快感论”、汤姆·冈宁的“吸引力电影”、理查德·戴尔的“明星作为明星”等理论视角,对1930年代的中国电影进行一个全面的、多维度的探讨,从而分析研究这一时期电影
永恒的女性:抗战时期中国画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作者: 李楠   来源: 重庆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抗战时期   中国人物画   女性形象   转变   写实  
描述: 抗战时期中国人物画作品中女性形象具有历史的、绘画史的研究意义。对其女性形象的研究首先要对抗战时期的女性社会历史做解读;其次探索了抗战时期中国画创作者对女性形象的审美感受与审美表达;再次对抗战时期中国人物画技法转变与传承做探索;最后通过对抗战时期中国画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可以看到它对后来中国人物画的创作的影响。本文参阅历史学、艺术学、系统工程学、艺术心理学等方面的相关文献,以美术学理论(主要采用中国画美术史、美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历史学、美学、艺术心理学以及系统工程理论对抗战时期中国人物画作品中女性形象进行
《列妇传》模式类型研究
作者: 王红晓   来源: 重庆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西汉时期   刘向   模式类型   女性形象   《列女传》  
描述: 《列妇传》模式类型研究
突发事件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及舆论引导 对策研究
作者: 林泽胜   来源: 重庆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性别   舆论引导   象征性歼灭   女性形象   突发事件  
描述: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整个社会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但是相关机制不完善,财富分配失衡,导致社会各个利益群体之间出现了尖锐的矛盾和摩擦,利益冲突不断,群体性事件频发。一系列与女性形象有关的突发事件随之上演,在相关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媒介对女性形象的呈现时刻影响着突发事件的舆论走向。通过媒介再现的女性形象存在着“刻板印象”等诸多问题,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以媒介报道中的女性形象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媒介与女性研究相关理论,借助典型案例,对突发事件中的女性形象特征与舆情演变进
泰国与中国大众传播媒介中女性形象及后女性主义叙事解析
作者: 徐佩玲   来源: 重庆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父权制   男性话语   歧视   后女性   消费社会   后现代主义   女性形象   边缘  
描述: 自从父权制成为人类社会基本结构形态以来,父权宗法制居于君临天下的统治地位,在漫长的历史文明进程中造就了以男性话语为中心的文化形态。男性视角、观点、声音成为主导性的文化形态,而女性视角、观点、声音被排斥、忽略,不得不成为边缘化的文化形态。20世纪90年代,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潮流进入东方国家如中国与泰国,它其中之一的特征就是重视“边缘”的话语包括女性形象。因此社会越来越看重女性在经济、政治、国际等各种领域扮演的角色,尤其是大众传媒——它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体现出女性形象变化的多元景观。同时,发展中国家如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