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哈利与海伦的人物形象对照
作者: 蔡学梅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海伦   伤口感染   自我意识   性格特征   自我毁灭   形象对照   海明威   女性形象   哈里   短篇小说  
描述: 《乞力马扎罗的雪》是海明威的著名短篇小说之一,讲述了一位小有名气的作家哈里携带妻子海伦来到非洲打猎,寻求刺激,希望自己可以从头开始,写出好的作品。但不幸的是,由于刺破了膝盖,伤口感染
亦舒小说研究综述
作者: 李丽敏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子君   研究者   女作家   大陆   亦舒小说   香港文坛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作品   女性形象  
描述: 大部分研究者对香港女作家亦舒的评价大都将其和金庸、倪匡置于一处,将其言情小说与金庸的武侠小说、倪匡的科幻小说一起称为"香港文坛三大奇迹"。亦舒小说出现在大陆,这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有一定关系,20世纪80年代亦舒小说作为港台言情小说中的重要部分来到大陆,但直到90年代后期
对一种小说观念与书写方式的检讨——重读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作者: 王春林   来源: 新文学评论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周克芹   许秀云   茅盾文学奖   小说创作   思想艺术   书写方式   长篇小说   人物形象   女性形象   小说观念  
描述: 回想起来,第一届茅盾文学奖的评选,是1982年的事情,距今恰好整整30年时间。尽管在时间长河中,30年不过一瞬,或许是因为世事变迁太大的缘故,现在说起1982年来,已经似乎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了。30年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我们的文学写作,我们对于文学的理解和认识,我们的艺术审美观念,其实也
试论张爱玲小说创作心路变化根源
作者: 韦家海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创作风格   曹七巧   女性作家   童年经验   张爱玲小说   小说创作   根源   爱情   深刻影响   女性形象  
描述: 张爱玲作为女性作家,关注女性自身的生存境况和命运理所当然。在张爱玲所处的特定年代,女性的命运夹在历史缝隙中,也只有女性作家才更加切身体会到女性所处的凄凉命运。而张爱玲小说中的众多女
关于陈洪绶《观音图》和《拈花仕女图》的辨伪:以绘画风格的演变为依据
作者: 廖媛雨   夏莹   来源: 中国美术馆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观音   三个方面   绘画风格   绘画作品   陈洪绶   作品风格   上海博物馆   仕女形象   女性形象   仕女画  
描述: 一薛永年教授在所写《徐邦达与书画鉴定学》一文中将徐邦达先生在具体的鉴定实践过程中所用的方法概括为:形式比较与样板确立、笔墨形式与把握风格、目鉴与考定的结合。而这三个方面都与对作品风格的把握密切相关。徐邦达先生指出"比较
欲望的追求与美国梦的幻灭:从《嘉莉妹妹》到《欲望号街车》
作者: 韩朝旭   李培学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上流社会   女主人公   资本主义   嘉莉妹妹   欲望   赫斯特   美国社会   幸福   女性形象   美国梦  
描述: 简单说,"美国梦"指的是在美国,不管你的出身贵贱、地位高低、不分种族和性别,只要你坚忍不拔、坚持不懈、不畏艰苦,都可以在同等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别人进行相对公平的竞争,追求并得到自己想要的成功和幸福,把梦想变为现实。《嘉莉妹妹》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自然主义杰出代表西奥多·德莱赛的处女作和
专业女性网站的发展困惑与对策
作者: 王凤栖   来源: 传媒观察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频道   门户网站   公众舆论   互联网   发展困惑   现代女性   女性形象   女性网站   身份认同   专业  
描述: 在以传媒进行社会沟通的时代,互联网女性频道的开展增加了女性空间,通过女性频道,女性对男性及整个社会历史开启一扇窗户来展现自我,实现了女性的身份认同,有利于女性"公众舆论"的形成和传播。但作为传播媒介平台的女性频道在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问题,如何增强女性频道的竞争力和媒介责任,成为一个重要命题。
论张洁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作者: 肖肖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我意识   社会意识形态   女性意识   男性化   张洁作品   独立性   男女平等   男性意识   女性形象   男人  
描述: 一、女性意识的独立性知识女性是女性当中的先进群体,而作家又总是在作品中反映自己的内心,作品中有着作家本人的影子,张洁正是如此,她的作品中体现了强烈的女性意识,正如她老年的时候在《无字》中总结性地说:"这辈子再苦、再难,大概是不能靠谁,也靠不上谁了。"因此张洁笔下的女性都是很独立的,无论是《方舟》里的三个女性,还是《祖母绿》中的曾令儿,都是这种觉醒女性的典型代表。许多研究
新黑人女性的呐喊: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特点
作者: 武清宇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黑人妇女   女性作家   赫斯顿   哈莱姆文艺复兴   美国黑人文学   文学创作   黑人女性   女性文学   黑人形象   女性形象  
描述: 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在为美国黑人文学带来一场革命的同时,对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一时期的黑人女性作家们通过特点各异的作品,在诗歌、戏剧和小说等文学领域为黑人文化复兴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
浅析毛姆笔下的女性人物
作者: 范颖娜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完美女性   理想女性   毛姆   文明社会   西方社会   长篇小说   作品   女性形象   女性人物   短篇小说  
描述: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多产作家,其作品具有世界性影响。他的作品包括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剧本,但他主要的成就在小说创作上,文笔简单明了、语言幽默深刻、内容雅俗共赏是其作品最突出的特点。在20世纪的英国作家中,毛姆的作品是流传最广、最受读者欢迎的。
< 1 2 3 ... 81 82 83 ... 87 88 89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