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性形象】搜索到相关结果 814 条
-
范式流变:对西方女性杂志学术研究的回溯
-
作者:
欧勤扬
李苓
来源:
中国出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意识形态理论
女性主义研究
性别歧视
学术研究
女性主义文学
媒介形象
杂志
女性形象
研究范式
女权主义运动
-
描述: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社会的女权主义运动达到第二次高潮。凭借着社会运动高潮,女性主义研究开始进入西方高等教育与研究机构,并逐步在教育和研究领域产生影响,诞生了各个支流学派,比如女性主义文学、女性主义社会学等。随着大众传播学理
-
幻灭处的惨伤与悲悯:评蔡东的小说
-
作者:
孟繁华
来源:
文艺争鸣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快感文化
多余人
作家
文化语境
小说创作
教育背景
写作
文学发展
女性形象
悲情
-
描述:
蔡东是"80后"作家,同时也是"传统"作家。蔡东生于80年代,但她和那些通过网络迅速蹿红并所向披靡的作家判然有别。蔡东是一位仍然坚持"传统"写作的"80后"作家。这一选择自有蔡东的教育背景和精神依据。在不到十年间或中断的创作中,蔡东作品的数量非常有限。但是,就在这数量不多的小说创作中,蔡东体现出了最年轻一代作家新的风貌和特点,这当然得益于她的文学素养、得益于她对古今中外小说的学习和吸纳。当白话文学发展到今天,要想在这个领域脱颖而出是何等艰难,更何况当下的文化语境更意属"快感文化"而并不
-
浅谈电视剧《樱桃》的摄影追求
-
作者:
杜信
来源:
中国电视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凝视
观众
摄影艺术
主色调
创作者
智障人
女性形象
电视剧
樱桃
社会视角
-
描述:
影视摄影艺术是影视艺术创作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其任务是采用影视拍摄的方法创造艺术的影像,以期最完美、最富有表现力地用视觉形象揭示影片的内容及思想.但电影和电视剧在故事承载量上有着巨大差距,在观众观赏空间上的差别,在银幕与屏幕冲击力上的差异,使得二者在摄影艺术的叙事方法上、运用影视摄影造型艺术手段上,也有着天壤之别.作为电视连续剧《樱桃》的总摄影师,笔者曾拍摄过多部影视作品,长期涉足于影视剧的创作,对二者有这样一种认识:电影的主体是导演艺术风格和理念的体现,而电视剧是文学剧本和演员表演为主体体现的艺术形式,这
-
消费主义视域下“被看”的他者
-
作者:
廖颂举
吴淑贤
来源:
青年记者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他者化
社会阶层
商品使用价值
大众媒介
女性身份
消费社会
消费主义
女性形象
符号化
男性
-
描述:
在一个已经符号化的消费社会里,消费的目的是建构差异。消费对象转化为商品符号后具有了象征性、差异性以及超出商品使用价值之外的社会意义,人们通过消费各种作为符号的物品而获得各自的身份认同。在此背景下,女性作为"被看"的他者蜕变为识别男性社会阶层的符号之一,女性的外在形象取代内在特质成为标准化的性别符号。现状:"被看"的他者命运在传统文化中主体性完全是男性的,女性则是被客体化,或者被他者化。把女性客体化意味着女性被视为物,视为客体对象,女性的主体能动性被贬低
-
从绚烂到荒芜
-
作者:
何子英
来源:
长江文艺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相遇
喷嚏
生活
欲望
身体
荒芜
女性形象
男人
小说
生命力
-
描述:
中国的小孩子,大约从记事开始,就免不了要与"狐狸精"相遇,夜晚不睡觉的时候,老奶奶的小狐狸精故事一定是最好的催眠曲;若是小孩子调皮捣蛋不听话,大人们往往也会使出杀手锏":再不听话,小心屋后林子里的狐狸精来把你捉走!"这招保管马上
-
探析老上海的月份牌广告画
-
作者:
朱玉梅
来源:
兰台世界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绘制
清朝末年
十里洋场
阴阳年
上海
绘画题材
二三十年代
促进作用
人物形象
女性形象
-
描述:
月份牌起源于上海这座十里洋场的崛起,当时精明的商人尝试将广告印刷在年画上,附以有24节气的阴阳年历赠送给顾客,并受到了广泛的欢迎。月份牌在清朝末年便已出现,并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顶峰时期。其绘画题材大多以女性为主,而在短短几十年间,出现了许多绘制月份牌的重要画家,为月份牌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
谱写“美与力”的交响:观梁如洁的绘画
-
作者:
陶咏白
来源:
美术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性别
二元论
逻辑起点
艺术现代性
彰显
审美观念
程式化
个性化
绘画
女性形象
-
描述:
2013年,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梁如洁教授先后在中国美术馆和广东美术馆举办"大道自然——梁如洁中国画展"。本文根据笔者在研讨会上的发言修订而成。
-
论当代女性画家的工笔重彩人物画创作
-
作者:
刘翠翠
来源:
新美术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革时期
创作题材
重要地位
现代美术史
美术创作
色彩运用
题材选择
作品
工笔重彩人物画
女性形象
-
描述:
一创作题材的选择1949年至1976年间工笔重彩人物画创作题材的选择有了新的发展,并在艺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出现了一批在现代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女性画家作品。这些作品所具有的经典性,不仅反映了时代,而且代表了时代。例如,1953年姜燕创作的《考考妈妈》就是在当时新年画创作运动和改造中国画的背景下产生的。《考考妈妈》通过描绘北方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学习场景,以亲切感人的手法反映了50年代初的"扫盲"运动。文革时期,工笔重彩人物画在题材选择上注重英雄人物的塑造,在人物的造型与场景的交待上,更加追求舞台化、夸
-
19世纪英国女性文学作品的文化批评
-
作者:
纪颖
杜艳春
王学瑞
来源:
出版广角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批评
卓越贡献
女性作家
文学作品
自我意识
文化批评理论
社会文化
英国女性文学
文学研究
女性形象
-
描述:
研读19世纪女性文学作品,我们能够发现这些女作家尽管在追求独立的自我意识上走得并不彻底,但并不能否认她们在这方面所作的艰苦努力和卓越贡献。一、文化批评在国内外的缘起和发展文化批评是文学研究的一种方式,文化批评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范式,它的兴起和发展并非偶然,而是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据后现代人类学研究,文化批评最早可以追溯到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乃至更久远的时代。20世纪英国著名的文
-
女性意识的混沌与觉醒:以张爱玲“疯女人”小说为例
-
作者:
李颖
来源:
出版广角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曹七巧
中国现当代文学
疯女人
张爱玲
封建社会
女性意识
金锁记
抗争精神
觉醒
女性形象
-
描述:
"疯女人"在自己充满悲剧的一生中,有着对自己命运的思索和认识,渴望真挚的爱情,希望拥有幸福的人生,处处显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张爱玲笔下的"疯女人"形象,充满欲望和苦闷,充满叛逆和抗争精神,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留下极制化的"疯女"典型。从《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到《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再到《十八春》中的顾曼璐等,她们都表现了不同程度的精神失常,特别是曹七巧,她所展现的"疯女人"典型在文
<
1
2
3
...
71
72
73
...
80
81
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