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中的四类女性形象与男权意识
作者: 李永建   来源: 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作家   男主人公   女作家   新时期文学   贾平凹   社会地位   男权意识   死亡诗   女性形象   传统文化  
描述: 新时期文学中的四类女性形象与男权意识
从寻找男人到寻找自己:浅评张欣三部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戚国华   来源: 青岛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主人公   浅评   社会转型期   女性意识   张欣   男权意识   新女性   女性形象   性别意识   小说  
描述: 最近读张欣的《冬至》(1993),爱又如何)(1994)《致命的邂逅》(1995)这三部不同时期的中篇小说,颇有感触.张欣立足于女性自身,以女性的婚姻生活为题材,真实地描绘了社会转型期女性的情感生活经历,具有比较明显的性别意识.在这三部小说中,她批判男权意识和男权中心,突出表现了女性的自尊、自重、自强、自信,自觉维护女性自身的权利,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世界.这些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告诉读者:女性要获得真正的自身解放,不必幻想,寻找男人来幸福自己,重要的是寻找自己,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
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三个女性形象的比较
作者: 高雪芳   来源: 中文自修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封建礼教   牡丹亭   西厢记   红楼梦   崔莺莺   杜丽娘   爱情   女性形象   林黛玉   贾府  
描述: 在中国文学史上,《西厢记》、《牡丹亭》和《红楼梦》是三部成就很高的作用,我们的文学大师在这三部作品中分别塑造出了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三个各具奇姿异彩的典型形象。崔莺莺是相国的小姐,杜丽娘是太守的女儿,林黛玉是
玉指彩甲 手上时尚
作者: 花无缺   来源: 现代妇女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修剪指甲   去光水   皮肤颜色   严重伤害   手指甲   保护基   指甲油   女性形象   年轻女性   修剪方法  
描述: 玉指彩甲手上时尚你的一双纤纤素手,有表情达意的奇妙功能,而这一功能,便是专家常说的除面部而外的第二表情。给手化妆,不似美容、护发那样大费周章,却也并非轻而易举;而指甲作为手部的基本组成部分,也需要我们对它们进行全面的认识、保养与美化。只因一双漂亮的手...
《钢琴课》创作者访谈录
作者: 胡榕   来源: 世界电影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钢琴课   拍摄现场   性格演员   导演   美丽的形象   创作者   好莱坞   拍摄方法   女性形象   剧本  
描述: 《钢琴课》创作者访谈录[俄罗斯]加·克拉斯诺娃胡榕译问:据说,简·坎皮恩为寻找扮演艾达的演员颇费周折。您是如何得到这个角色的?霍利·亨特(下文均用"霍"字代替):我并不认为我的名字曾在她的脑海里徘徊。但是,她曾在全球寻觅扮演这一角色的演员。剧本寄到了...
红莲解语 绿蜂可人——聊斋人物谈
作者: 马瑞芳   来源: 文史知识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陆游   艺术构思   娘子   聊斋志异   艺术创造   转益多师   荷花   女性形象   红莲   精神  
描述: 物而人是聊斋先生拿手好戏,《荷花三娘子》与《绿衣女》为其翘楚。一《聊斋志异》王金范刻本约轩评《荷花三娘子》:‘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放翁诗句,可为此传写照。以蒲留仙转益多师的笃学精神,电光石火般的艺术构思,因为陆游的诗句而浮想联翩,写出一个聊斋故事,十分可能,然而《荷花三娘子》与造化同工的艺术创造,陆放翁诗句并不能完全写照。聊斋创造的鬼狐妖女形象,或神而贤妻如《蕙芳》,或鬼而佳
契诃夫笔下的女性世界
作者: 肖支群   来源: 俄罗斯文艺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主人公   《樱桃园》   受教育   十九世纪   契诃夫   生存状况   文化背景   女性形象   短篇小说   二十世纪初  
描述: 契诃夫笔下的女性世界肖支群契诃夫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和戏剧革新家。他以日常的、琐屑的生活为主要表现内容,试图以此唤起人们对浑浑噩噩,半死不活的生活的厌恶。在许多名篇中,作者刻画了一系列有深刻内涵的男性形象如姚尼奇、“套中人”别...
略论中国女性电影的可能性
作者: 郭秉刚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电影   九十年代   叙事模式   女性批评   女性导演   电影观念   女性立场   女性意识   女权主义   女性形象  
描述: 本世纪七十年代初期,随着酉方女权主义政治运动的兴起,一种新的电影叙事模式——女性电影模式逐渐建立起来,同时产生了它在理论上的代表人物特·德·劳拉蒂斯和劳拉·穆尔维。八十、九十年代以来,西方影坛出现如《残酷的命运》、《九点到五点》、《江娜姐妹》和《塞尔玛和露易
对《窦娥冤》悲剧意识的认识
作者: 张劲刚   来源: 语文教学通讯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德规范   双重悲剧   《窦娥冤》   主人公   反抗精神   悲剧色彩   关汉卿   悲剧意识   悲剧意义   女性形象  
描述: 每读《窦娥冤》,常常想,假如窦娥没有那样的冤情,她的命运会好到哪里去?当我们试图顺着这个思路重新设计窦娥的命运时,这种努力在开始时就注定是失败的。 我们拂不去笼罩在剧中那让人透不过气来的浓郁的悲凉,我们同样也无法在这样的氛围中把主人公的命运设计得更好些,我们在赞叹窦娥强烈反抗精神的同时,却不能不感到直接来自她自身的某种压抑。然而,这
以女性的眼光看待男性世界——读铜城的小说集《苦涩的爱》
作者: 毛闯宇   来源: 民族文学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出版公司   女主人公   回族女作家   社会环境   主要人物   小说集   爱情   男性世界   人物形象   女性形象  
描述: 铜城是上海的回族女作家,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的小说集《苦涩的爱》已引起文坛的注意。该书由两个中篇和一个短篇组成,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很注重人物之间关系的配置,除使主要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之外,还能使人物形象之间形成一个系列、一个整体,互相衬托和映照,从而生动地展现了人物心态和江南风情。王羲之说:"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铜城善于选择合适的视角,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以女性特有的目光看待形形色色的男性
< 1 2 3 ... 6 7 8 ... 16 17 18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