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性形象】搜索到相关结果 620 条
-
Sue Bridehead a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New Woman in Jude the Obscure
-
作者:
王榕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外国文学
英国小说
女性形象
-
描述:
本文对哈代的小说《无名的裘德》进行了研究。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章主要从维多利亚末期这一时代背景出发,对“新女性”这一概念的提出和定义,以及新女性的特点进行研究,同时考查这一历史时期女性的地位、社会理想的女性形象、以及新女性为争取自身的权利所作的努力。 第二章立足于小说文本,通过苏与社会规范的冲突和她反传统的价值取向,详细论述了苏是维多利亚时期新女性...
-
从“轻舞飞扬”到“神仙妹妹”
-
作者:
袁建胜
来源:
厦门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网络文化
女性形象
性别
-
描述:
互联网自1996年商业化以来,经过十年的迅猛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与报刊、电视、广播并重的四大媒体之一。现实中的人们以ID的形式在参与网络活动,阅读和发布信息,网络强大并不断发展的功能和民主的参与模式已经改变了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的行为方式。本文从性别研究视角出发,观照互联网这个虚拟世界中发生的文化事件,通过重点描述和分析这十年来网络中的重要文化现象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变迁,指出产生这些文化现象的根源。在网络文化发展的第一个十年中经历了两个时期,一是网络精英化时期,二是网络大众化时期,两个时期中的文化现象
-
芥川文学中的“恶女”形象:以《偷盗》、《袈裟和盛远》、《丛林中》为中心
-
作者:
林琼
来源:
人民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恶女论
非恶女论
女性形象
-
描述:
芥川分类描写了如“圣洁的愚人”系谱、“母亲”系谱等各种人物形象,而基于这些不同系谱的作品群分类进行研究是芥川文学界的一个经常性现象。芥川文学又尤其以其中的女性形象呈现多样性,而在对于芥川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的探讨中,特别是关于恶女人物形象的研究一直是研究家们讨论的焦点。 《偷盗》中的沙金、《袈裟和盛远》中的袈裟、《丛林中》中的真砂一直以来被恶女论定论为手上沾满鲜血的恶女,这可以说是芥川文学研究史上一个比较明显的倾向。但是,近几年来,对于这种“恶女论”持反对意见的“非恶女论”学说有增多趋势,恶女论与非恶女论的论
-
边缘与颠覆
-
作者:
方海霞
来源:
安徽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伊丽莎白·乔利
边缘与颠覆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
描述:
伊丽莎白·乔利是二十世纪澳大利亚文坛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同时她在世界上最有名的135位女性作家中占有一席之地。乔利的作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有闲阶级妇女的生活,尤其是她们的迫切要寻找同性别性伴侣的需要。因此就内容而言,乔利的小说是逆传统的。它所表现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女性之间的爱,即同性恋。她作品中很多女主人公都是同性恋者,渴求着女性的爱。这些人物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文学创作中都属于边缘群体,以前是很少有她们的地位的。而在乔利的想象世界中,这些人物都由边缘走向中心,对自我身份重新进行了探索和认识,颠覆了父权制下的传
-
寻根:非洲祖先文化在托妮·莫里森作品中的表现
-
作者:
王蓓
来源: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身份
非洲文化
祖先
女性形象
-
描述:
托妮·莫里森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从1970年起至今,她共著有八部长篇小说。本论文通过对其中四篇小说《所罗门之歌》(1977)、《柏油娃》(1981)、《宠儿》(1987)、《爵士乐》(1992)的分析,探讨了莫里森作为一名美国黑人女作家,不仅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更受到非洲传统文化影响的一面。笔者通过对渗透于该四篇小说中的根植于非洲大陆的黑人民间传说、神话以及一些非洲宇宙哲学如相信神灵、祖先灵魂和非祖先灵魂的存在等等的分析,发现这四部小说享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强调祖先的重要性,这也是非
-
论海明威的妇女观
-
作者:
郭伟平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父权文化
海明威
女性形象
妇女观
-
描述:
论海明威的妇女观
-
中学语文教学与现代女性意识的培养
-
作者:
熊钟霞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现代女性意识
中学语文教学
中文文学作品
女性形象
-
描述:
在教育战线上接触了很多现在的中学生,我发现现代中学生的女性意识非常陈旧,大多数中学生都认同“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女生大多只注重外表的修饰,却不注意自身内在素质的提高。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师,我认为我们在传统的教学中对中学生现代女性意识的培养塑造存在问题,要么避而不谈,要么纸上谈兵,不能真正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给学生带来指导和帮助。而女性主义研究界也忽略了对正在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中学生现代女性意识的培养问题。选题意义:第一、进行了问卷调查。这个调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调查了当代中学生女性意识的现
-
从“虎妞”看老舍笔下的泼妇形象
-
作者:
朱震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虎妞
泼妇
创作心理
女性形象
-
描述:
从“虎妞”看老舍笔下的泼妇形象
-
都市铿锵丽人行:亦舒言情小说论
-
作者:
彭湘宁
来源:
苏州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叙事策略
女性观
女性抗争
女性形象
-
描述: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进程中,女性丧失了自己性别的主体地位,被推到历史的幕后,她们的意识被遮蔽,权力也被剥夺。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社会参与机会的增多,以及经济的独立,女性的自我意识才渐渐地苏醒,一大批女性开始登上社会和文学的舞台,女性的主体性才得以浮现。而香港,这个经历了百年殖民统治的大都市处在东西方文明撞击的要冲,女性之独立有着更为现实的意义,于是在此间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女性就具有了更强烈而鲜明的女性意识,而亦舒即是其中一个代表。亦舒的言情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初和琼瑶小说一同作
-
Charting Another Way towards Self-fulfillment——On Willa Cather's Feminist Transition from O Pioneers!The Song of the Lark to My Antonia
-
作者:
黄慧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外国文学
美国小说
女性形象
-
描述:
本文对美国作家薇拉·凯瑟文学作品进行了研究。文章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章对凯瑟的早期精神生活中的矛盾之处和文学创作生涯的前期理论准备进行了梳理。 第二章主要着眼于分析亚历山大·博格森和提亚·克隆博格。此二人通过自身的奋斗和努力实现了作为农民和艺术家的自我价值。然而,凯瑟为她们开放的自我实现的方式难免要...
<
1
2
3
...
27
28
29
...
60
61
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