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性形象】搜索到相关结果 620 条
-
爱米丽和祥林嫂:悲剧命运之源再探
-
作者:
刘娟
王晓凌
来源: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反抗
悲剧命运
女性形象
维护
-
描述:
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爱米丽与鲁迅的《祝福》中的祥林嫂有着相似的悲剧命运。通过对这两位女性人物的悲剧命运作简要分析可以看出,社会文化因素,即清教主义和封建礼教固然是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她们自身的思想局限也是造成她们悲剧命运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她们思想的局限主要体现在她们的反抗都有着主动维护旧传统观念的特点,这种思想的局限性更使她们的命运格外的悲惨。
-
论海岩小说的女性叙事
-
作者:
张引
来源: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理想
海岩小说
女性形象
-
描述:
论海岩小说的女性叙事
-
女性自我意识的疑似觉醒——茨威格与林白笔下女性人物形象比较
-
作者:
胡泊
来源: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林白
茨成格
女性形象
-
描述: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和中国作家林白的作品都把注意力放在了对女性心理、欲望与命运的解读上,他们笔下的女性也一直被认为是有着女性意识觉醒表现 的群体之一,但实际上,这些女性的所谓自我意识并非从根本上萌发,她们的自我 意识在本质上或依附他人或被动接受,充其量是一种疑似觉醒的表现.
-
红色电影女性形象的建构和意识形态分析
-
作者:
吕娟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建构
意识形态解读
电影媒介
女性形象
-
描述:
媒介是意识形态工具。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大型社会信息系统,它是特定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的载体。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形态里,传媒都与统治权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媒介的工具化无非是充当维持政治统治合法化的工具,大众传媒是建构符合统治需要的意识形态的主要手段和工具。作为大众传媒的电影同样是意识形态的工具,新中国成立之初红色电影荧幕上出现的特殊的非性别化的女性形象是这一理论在实践中最有力的证明。毛泽东文艺思想理论和电影业的所有制改造、革命电影规范的建构、党管电影体制的影响,使这一时期荧幕女性形象的塑造呈现出以阶级对立置换性
-
《西游记》女性形象研究
-
作者:
王艳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个案
《西游记》
女性形象
类型
-
描述:
《西游记》研究中,女性形象长期未受到应有的关注。近三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有了一些进展,但多是对女性形象的概括说明,而缺乏具体的分析,特别是极少类型与个案研究。本文是这一研究的尝试,包括妖、仙佛、世俗女性三类共十个形象;其中女妖最多,故又分为妖女、妖妇两类。加以对全部女性形象特征的概括,故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讨论妖女即未婚女妖形象。这类形象大都为多情女,无不欲招唐僧为婿。她们个个天姿国色,武艺超群。但由于往往是仙女思凡下界为妖,所以大都有“主人”,最后战败,仍可免于一死。这类形象主要有蝎子精、蜘蛛精、老鼠
-
革命文学与女性形象的塑造
-
作者:
肖晶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解放区文学
左翼文学
女性形象
革命文学
-
描述:
革命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30年代的左翼文学,40年代的解放区文学,50-60年代的社会主义文学,以及60-70年代的文革文学是革命文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表现形态。它们的共同点是革命和政治对文学存在强烈的干涉和指导,文学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革命话语是文学的主流存在话语。 在革命文学中,革命对文学存在着强烈的制约和规范作用,这一作用可以从作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女性形象中体现出来。革命文学中塑造了大量的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比如李双双、林道静、江姐、方海珍等。从“左翼”到
-
1957-1966年中国歌剧女性形象的人性遮蔽
-
作者:
熊琰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国歌剧
人性遮蔽
女性形象
-
描述:
与西方的歌剧史相比较,中国歌剧发展的历史短暂而清晰,虽然只历经80多年,却经受过多次社会变革和运动洗涤,这八十年的作品是历史文化的见证,也是人类在接受新的艺术形式面前人性特色的集中体现。20世纪的57至66年代所产生的作品被认为是中国歌剧史上的第二次高峰期,诸如《洪湖赤卫队》、《柯山红日》、《红霞》、《红珊瑚》、《江姐》等作品至今仍广为传唱。它们曲调优美、主题形象鲜明,其成功在歌剧发展史上无庸质疑。这些成功的女性形象都有一些共同特征,她们都是坚强、充满正义感、不为儿女情长的光辉女性人物。这些女性人物是特殊
-
论我国妇女报中的女性媒介形象
-
作者:
赵京敏
来源:
湖南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性别
妇女报
媒介
女性形象
-
描述:
社会性别理论认为,两性除生物学意义外的差异均是由社会文化塑造的。它强调男女所扮演的性别角色由社会文化所规范,是可以改变的。故传播学者们将社会性别视角引入传播学领域,审视媒介内容,对媒介中描述性别形象的内容尤为关注。1995年后,我国传播学者日渐关注媒介与性别领域的研究。但目前对我国妇女报新闻报道中的女性形象的系统性研究还比较少见。鉴于妇女报在女性读者中的强影响力,了解妇女报中女性形象存在的问题是必要的。本文首先介绍了与女性媒介形象研究有关的社会性别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媒介再现理论;接着采用量化分析法,对《
-
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再现
-
作者:
赵黎
来源:
郑州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大众传播
女性形象
性别平等
-
描述:
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形成了公共话语空间,并深深影响了人们的性别社会化和性别关系。本文从女性主义理论“社会性别”的角度分析大众传媒中出现的女性形象,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通过对报纸、杂志、电影、网络等具体媒介文本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从内容上分析传媒中常见的对女性形象的忽略和扭曲。第二部分从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层面追溯传媒中女性形象扭曲异化的根源,认为东西方历史文化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至今仍存在于文化的观念层,同时与消费文化的兴盛和传媒中女性从业人员数量少、地位低有关。第三部分着重思考怎样采取富有成效的
-
《人民日报》中女性形象的变迁
-
作者:
姚鹭鹭
来源:
兰州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性别
《人民日报》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
描述:
本文基于“女性与传播”研究的背景,从社会性别角度对建国至今的《人民日报》中的女性报道做一个梳理,分析在不同时间段《人民日报》中的女性形象。本文选取《人民日报》1949年至2006年每年3月1日至3月
<
1
2
3
...
22
23
24
...
60
61
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