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女性,一个被扭曲遮蔽的群体
作者: 崔玉香   来源: 东岳论丛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从属性   物品化   男权意识   余华小说   女性形象  
描述: 余华虽以具有反叛和颠覆精神的“先锋作家”称名于文坛,但其思想深处存留着浓厚的传统男权意识,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上。余华文本世界中女性形象的类型及特征,均是男性按照自身利益的需求和心理渴望对女性的构思与想象,是传统的男权中心主义价值尺度在文学中的折射。
试折苔丝与嘉莉妹妹的女性形象
作者: 白皛   来源: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   男权社会   悲剧   女性地位   女性形象  
描述: 女性人物是中外文学作品中最瑰丽多姿的形象群体,她们不但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多彩画廊,其背后显现与揭示的社会人生的深刻与广阔,带给我们无尽的享受和思索。在新世纪之初,女性文学理论及创作再度勃兴,文学中的女性人物的塑造也格外受人关注。本文拟就哈代笔下的苔丝与德来塞笔下的嘉莉这两个形象的塑造做一比照,并就其带来的启示和引发的思考进行阐述,以飨读者。
为情而生为情而死的古代女性形象——浅谈婺剧《坐楼刺惜》中的阎惜娇
作者: 王亚萍   来源: 戏文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挑战性   古代   婺剧   折子戏   女性形象  
描述: 为情而生为情而死的古代女性形象——浅谈婺剧《坐楼刺惜》中的阎惜娇
十年依依忆白杨
作者: 方也   祖忠人   来源: 上海戏剧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白杨   话剧舞台   中国   女性形象   表演艺术家  
描述: 1996年9月18日,一代戏剧电影表演艺术家白杨永远离开了人世。走过76个春秋,饰演了众多中国女性形象,白杨的人品,艺品在中国艺术界有口皆碑。她的逝世引起众多戏迷的磋叹悲伤,人们渴望更多地了解白杨。今年是白杨去世10周年,本刊刊登一组白杨在话剧舞台上的剧照,以为纪念。
女性,一个被扭曲遮蔽的群体——余华小说男权意识批判
作者: 崔玉香   来源: 东岳论丛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从属性   物品化   男权意识   余华小说   女性形象  
描述: 余华虽以具有反叛和颠覆精神的“先锋作家”称名于文坛,但其思想深处存留着浓厚的传统男权意识。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上。余华文本世界中女性形象的类型厦特征,均是男性按照自身利益的需求和心理渴望对女性的构思与想象,是传统的男权中心主义价值尺度在文学中的折射。
郝思佳与王熙凤的平行研究
作者: 付明端   来源: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妇女人格   平行研究   郝思佳   王熙凤   女性形象  
描述: 文章对《飘》中郝思佳和《红楼梦》中的王熙凤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两个女性形象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揭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深层规律,并提出“妇女人格”这一新的命题。
女大学生的就业权救济
作者: 凌云志   来源: 洛阳大学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劳动社会化   就业权   女性形象   女大学生   法律法规体系  
描述: 面对社会竞争激烈、就业供需矛盾加剧、女大学生就业遭遇歧视的现状,提出女大学生就业权的救济途径:改变传统社会偏见,促进家务劳动社会化;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女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培养,加大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力度和发挥女性自身优势,树立健康良好的女性形象等.
永远之女性,领导我们走--论郭沫若小说中的女性崇拜意识
作者: 王晓琴   来源: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崇拜   理想化   郭沫若小说   女性形象   崇高美  
描述: 郭沫若在其一生创作的小说里,塑造的女性形象都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光明圣母"型人物:"五四"时期,"三不从"的觉醒的东方娜拉;三十年代,昂首阔步投身社会改革的女义士;抗战爆发后,在血与火中笑对人生苦难的大女人.她们身上注入了作者的美好理想,是引人走向真善美的圣洁女神,具有崇高美.她们身上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不仅记录了作者的心灵历程,而且展现了20世纪前半期中国时代壮剧的历史画卷,同时映照出中国现代妇女争取解放的光辉历程.郭沫若是以对女性的崇拜与赞美,以将女性形象理想化、审美化、神圣化,作为改革社会实现"人类
女性主义:译作评论的新视角
作者: 陈丽娟   来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性形象   译作评论   “男权”意识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描述: 译作评论一直以来便是翻译批评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也是翻译研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如广泛意义上的翻译研究于上世纪70年代末经历了“跨学科转向”[1]一样,译作评论也经历了“跨学科转向”。译作
一曲蕴含儒家贞节观念与反抗强权精神的赞歌——《陌上桑》的主题内涵、形象探究
作者: 练葵英   来源: 肇庆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桑林野合遗风   儒家贞节观   《陌上桑》   德貌兼备   女性形象  
描述: 《陌上桑》“采桑女婉拒太守”主题的确立,主要是受到了当时儒家主流文化思想的影响。罗敷形象是民间反对桑林野合的现实主义意愿的集中体现;《陌上桑》是两汉社会风气由开放转向保守时期现实主义诗歌的引领篇章,是两汉文学思想发展的关键性标志,罗敷的形象推动了汉《乐府》德美兼备女性形象的形成。
< 1 2 3 ... 21 22 23 ... 48 49 5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