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性形象】搜索到相关结果 836 条
-
浅析《清平山堂话本》中女性形象自我意识矛盾地体现
-
作者:
王韫慧
来源:
魅力中国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平山话本
女性形象
-
描述:
随着宋代理学发展,对于女性的思想禁锢明显不同于唐代。同时,宋代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又使得宋代话本中出现了许多大胆的女性形象。这些矛盾在《清平山堂话本》中集中体现出来。她们一面被无视着,一面又探寻着自我。本文讲就此复杂的景象,体现和分析《清平山堂话本》在女性形象方面的矛盾性。
-
简论《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女性形象
-
作者:
黄园媛
来源: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女性形象
-
描述:
在我所翻阅的文稿中,研究者普遍认为<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描绘一幅史诗性画卷一全体穷苦人的翻身历程时,是成功的,可其中的女性人物,她们的经历和故事是不深刻的,在整部史诗性作品中显得过于柔弱.但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我却或多或少的发现了这些女人身上的闪光点.
-
对柳永“男子作闺音”词作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
作者:
赵伟童
来源:
华章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柳永
女性形象
-
描述:
柳永的生平是较为特殊的,本文将结合社会环境、词作主体及文学创作规则对柳词中"男子作闺音"的女子形象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
新时期走向独立的新女性形像:中国女导演的群落创作
-
作者:
赵佳
来源:
电影评介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导演创作
女性形象
-
描述:
新时期以来出现了许多的优秀影片,这些影片中的女性形象,都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她们令人感慨的人生经历反映出了这个时代的特点。中国的电影文化深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因此这时期创作出来的女性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制约。而新时期一批女性导演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丰富了银幕上的女性形象,而且她们能更深次的挖掘女性切身的所需所想,女性思想意识也得到了唤醒。
-
《聊斋志异》女性纯美形象浅析
-
作者:
王真
来源:
成功·教育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纯真美
女性形象
-
描述:
在《聊斋志异》诸多女性形象中,纯真美这一形象系列最为独特。其所涉篇目很多,仅关涉《婴宁》、《小翠》、《翩翩》、《谐》、《仙人岛》等五篇,但精金美玉,几乎每篇都足以体现《聊斋志异》中女性纯真之美。
-
弗洛伊德对中国女性小说的影响
-
作者:
葛阳
来源:
魅力中国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精神分析学
女性形象
-
描述:
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在20世纪初进入我国,对中国现代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鲁迅、沈从文、郁达夫、郭沫若等人都不同程度地在创作中表现了环境对人性的压抑。而著名女作家张爱玲所创作的女性形象的悲剧命运对这种压抑表现得淋漓尽致。张爱玲对这些悲剧女性形象的创造可以说是受到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巨大影响。
-
被遮蔽的女体
-
作者:
任晓楠
来源: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伊朗新电影
女性形象
-
描述:
作为一种表现性的叙述语言和大众化的娱乐形式,伊朗新电影鲜明地体现着伊斯兰意识形态对社会的制约,尤其通过纪实的影像纪录了伊朗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流程,以对女性的关注反思了伊斯兰民族的生存哲学和道德信仰。
-
我读丁玲
-
作者:
丁玲
来源:
文学教育(中)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个性自由
女性形象
-
描述:
通过轮廓性地回顾丁玲的创作生涯,我们不难发现,丁玲在中国现当代文坛上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丁玲现象,其实也是重要的文化现象。毫无疑问这种文化现象有深远的历史渊源。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长于南楚故地的丁玲就与荆楚文化保持着血缘般的亲密关系。
-
影视作品中女性形象的“他者”建构
-
作者:
谢太平
廖金英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建构
“他者”
女性形象
-
描述:
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是怎样被塑造的?本文引进“他者”理论,选取三部影片为个案进行研究。笔者发现,影片中的女性形象都是以男性的视角设置的,体现了男性社会对女性的期许和塑造。影片从三个不同的层面塑造女性,将之建构为区别于男性的“他者”——身体的他者、性格的他者和女性自我的他者。影片以女性的牺牲、自我放弃来凸显男性的成功,为男权社会寻求合法依据。
-
晚清末期的文学行旅与女性形象
-
作者:
林晨
来源: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行旅书写
晚清文学
女性形象
-
描述:
晚清末期的小说创作呈现出一个醒目的共同倾向,即作者们不约而同地在行旅书写中将自己的理想赋予女性形象之上,以极大的热情为她们添加光彩,演绎神话。这一创作倾向有几种书写模式:或为行旅书写中的萍水相逢的女性形象;或本身即为行旅叙事的主人公;晚清末期的行旅书写中的女主角,还有另一种情形,她们没有被过分突出新旧学问的闪亮光彩,但或忠贞得有些匪夷所思,或"淫荡"得令人瞠目结舌,她们以矛盾的身姿共同冲撞着传统伦理中最敏感的环节——节烈观。这些模式开启了新的书写女性形象的范式,诠释着转折时代的风貌与意义。在此种倾向演为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