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性化】搜索到相关结果 20 条
-
女性:老年化,贫困化与社会保障——基于社会排斥的视角
-
作者:
程静
江文慧
来源: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贫困
女性化
社会保障
老年化
-
描述:
老龄人口女性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发展趋势,而高龄人口女性化是其中非常显著的特征;伴随而来的是贫困的女性化.从社会排斥的视角分析了女性贫困的根源,并探讨了女性社会保障的必要性与现实性.最后,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反社会排斥与反贫困,提高女性社会保障水平的实现路径.
-
从咏花词看顾太清词的女性化特征
-
作者:
张震
来源: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咏花词
女性化
顾太清
-
描述:
顾太清是清代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家,因其词作格调高远,语言清丽,被赞誉为“男中成容若,女中太清春”。[1]流传于世的词作有三百余篇,其中咏花词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极富特色。笔者试对咏花词进行文本分析,以观太清词的女性化特征。
-
反“集权主义”文化的最高体现:评《男子监狱》
-
作者:
李翠竹
来源:
边疆经济与文化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由
女性化
集权主义
监狱
-
描述:
柳德米拉·彼得鲁舍夫斯卡娅是后现代主义女性文学作家,她丰富的创作手法和"别样"的美学立场阐释了新时期诸多文学潮流。《男子监狱》是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对男性进行解构的一部典型作品。《男子监狱》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等充分体现了文章的深刻内涵与作者的创作意图,她通过《男子监狱》传达了无政治派别、无权力中心、无性别倾向的最佳状态。
-
女性化的民间叙事
-
作者:
唐晶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民间叙事
女性化
王琦瑶
-
描述:
女性文学是近年来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的创作领域,王安忆的《长恨歌》在女性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长恨歌》以女性化视角,细腻的笔触讲述了王琦瑶的一生,再现了旧上海市民阶层的生活空间和精神面貌。本文通过对
-
女性化的民间叙事:评析王安忆的《长恨歌》
-
作者:
唐晶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民间叙事
女性化
王琦瑶
-
描述:
女性文学是近年来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的创作领域,王安忆的《长恨歌》在女性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长恨歌》以女性化视角,细腻的笔触讲述了王琦瑶的一生,再现了旧上海市民阶层的生活空间和精神面貌。本文通过对
-
流水和飞翔──林白两部长篇小说的叙述姿态
-
作者:
阳燕
来源: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飞翔
个人化
女性化
叙述方式
流水
-
描述:
“流水”(松散自如、随意自然的叙事)和“飞翔”(语言的诗意运作)来描述林白的叙述,并展示其与“个性化、女性化”特质相契合的勉力。
-
女性化和日常化的历史——王安忆小说《长恨歌》读解
-
作者:
吕颖
来源:
名作欣赏(文学研究((下旬(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王安忆
超性别
历史
女性化
日常化
长恨歌
-
描述:
在《长恨歌》中,王安忆以女性人物为主角,以超性别的姿态,一方面力图跨越女性的性别局限,另一方面又始终保持着清醒而理性的女性性别意识,以反正史、反宏大叙事的女性历史、日常叙事,展示了上海这座城市最潜在的精神和历史以及上海女性的生活与心灵。
-
论中国女性文学纵深意识的演进
-
作者:
余斌
来源:
云南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男性化
无性化
现当代文学
中国女性文学
女性化
-
描述: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女性文学始于本世纪初叶,此前为女性文学的变前期。进入自觉的历史时期以后,女性文学一般都历经女性化、男性化和无性化三个阶段。本文从这一视角对中国女性文学纵深意识的演进轨迹作历史考察,并对陈端生、袁昌英、丁玲等的历史地位和有代表性的若干当代女作家的创作,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和评论。
-
主导报纸如何呈现两性
-
作者:
吕频
来源:
中国妇女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报纸
关键词:
妇女问题
妇女运动
主导
女性化
言论
人物专访
议题
统计显示
人物报道
男性
-
描述:
主导报纸如何呈现两性
-
传媒“女性化”趋势
-
作者:
毛毛
来源: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数据统计
广播电视
后现代社会
大学学报
传媒报道
女性化
女性话题
女性人物
-
描述:
张诗蒂在《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传媒“女性化”趋势探析》一文中写道,数据统计显示,传媒存在“女性化”趋势,女性人物和女性话题在传媒报道中频繁出现,女性似乎受到足够重视。但是,只要进入社会文化层面加以分析,就会发现后现代社会的传媒“女性化”趋势究竟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