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性主义】搜索到相关结果 2658 条
-
压迫与反抗——对《蝴蝶梦》的空间批评
-
作者:
郝薇薇
来源:
四川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蝴蝶梦》
反抗
空间
压迫
女性主义
-
描述:
的成名作,一经问世便轰动文坛,成为当时最畅销小说,但并未引起文学批评界的太多关注。近年来,随着女性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才开始对达夫妮?杜穆里埃笔下的人物尤其是女性人物开始了进一步的研究
-
女性的沉沦与抗争:从白流苏和曹七巧说开去
-
作者:
苑海静
来源:
西南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张爱玲
压迫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抗争
-
描述:
张爱玲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其特殊的历史地位。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是一座“孤岛”,张爱玲在这孤岛中横空出世,以其横溢的才华,征服了众多读者,也引起了文艺批评界的注意。波伏娃说:“女人是逐渐形成的。”在现实生活中男性仍旧是世界的秩序中心。作为主宰者,男性不但把女性置于文化和社会结构底层,而且男性享有意识形态话语权,他们毫不费力地在文化领域拥有了文化符号体系操纵权、话语理论创造权和语言意义解释权。女性的从属地位在父权权力架构中被定位,提供满足男人在权力文化和生理上的各种欲望。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生存现状,
-
严歌苓小说中的“文革”书写
-
作者:
刘婷婷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异域视角
人性
“文革”书写
严歌苓
女性主义
-
描述:
严歌苓的小说以其特有的深度在国内外文坛上颇具影响力,作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移民作家,严歌苓的创作眼光兼有亲历国内历史的深度,又具国际化视野的广度,同时也显示出女性视角下独特的细腻柔和,这些特质致使她的作品极具可读性。严歌苓少女时代在国内亲身经历了动荡荒诞的“文革”,这一段难以磨灭的记忆以种种不同的方式、题材重现在她的作品中,再加上海外生涯带来的开阔视角,她的“文革”小说可谓是独树一帜。本文试图从严歌苓的“文革”书写入手,以其在“文革”描写中的人性思考、视野扩大及女性视角为基点,相对较系统地梳理其涉及“文革
-
女性主义视阈下的女性电视谈话节目——以《半边天》《天下女人》为例
-
作者:
张晓红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谈话节目
权力
刻板印象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
描述:
话题。 本文在反思女性主义媒介研究及梳理中美女性电视谈话节目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以央视《半边天》(主要
-
论索尔·贝娄女性观的演进
-
作者:
纪琳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父权制
索尔·贝娄
女性观
女性意识
女性主义
-
描述:
索尔·贝娄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作家之一。他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奖,国家艺术勋章,是唯一获得三次国家图书奖的作家,由于他对美国文学的突出贡献在1990年获得终生成就奖章。贝娄的作品大都聚焦于一个男性主人公,女性人物通常是通过男主人公的视角来展现的。大部分评论家都关注于作品中男主人公的困惑、挣扎和他们与这个世界的关系,而女性人物被明显地忽略了。目前对贝娄女性观及其女性形象的研究有很多不足之处,不能真实反映出贝娄创作的形象生动、性格各异的女性人物。对于贝娄女性观的问题,也存在互相矛盾的观点。对贝娄厌女症倾
-
福斯特小说的女性主义解读
-
作者:
李扬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冲击
父权思想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自我救赎
-
描述:
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分析福斯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霍华德庄园》和《印度之行》这三部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福斯特创造了这样一些女性,她们意识到了自己处于被压迫的地位,并努力要实现自我,获得自由。在福斯特
-
《格列佛游记》的女性主义解读
-
作者:
陈秀云
来源:
宁波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格列佛游记》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不可靠叙述
叙述声音
-
描述:
后结构主义等角度进行解读。但纵观前人评论文章,几乎没有一篇完整分析的文章是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的。正是由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的缺乏,更凸显本论文写作的价值和创新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丰富小说的多重解读提供
-
压迫与反抗:库切小说《内陆深处》的女性主义解读
-
作者:
张水莲
来源:
扬州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他者
日记体小说
《内陆深处》
女性书写
女性主义
-
描述: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是继纳丁·戈迪默之后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殊荣的南非作家。他以简洁含蓄的行文方式和风格多变的创作手法著称。在其作品中,边缘群体不仅是他关注的焦点,而且人在困境中的自我拯救更是他所希冀表现的重点。小说《内陆深处》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是库切发表的第二部作品。该部作品被置于日记体这一特殊的文本框架下,由一位女性采用一种亦幻亦实的方式讲述,痛苦地再现了在后殖民背景下,女性被拒斥的人生,同时表现了其驯服的外表下不甘沦为历史弃儿的幻想和抗争。小说主要讲述了南非种族隔离时期生活在内陆深处的白人老处
-
《北洋画报》:中国服饰的时尚审美(1926年-1937年)
-
作者:
郑若之
来源:
暨南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北洋画报》
服饰
女性主义
时尚审美
性别
-
描述:
创刊于20世纪初的《北洋画报》是中国现代历史的一扇窗口。本文通过对《北洋画报》中电影明星、名媛闺秀、服饰广告、时装画设计、服饰评论等诸多服饰时尚内容等方面的分析与研究,拟展现或还原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民众的服饰审美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的变化。 《北洋画报》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繁荣-衰弱的历史轨迹。它以“传播新时事、提倡新艺术、灌输新知识”为办刊的宗旨,而一报多刊、女性视角、广东情节则是它的特色所在。透过《北洋画报》中所展示的中西服饰,我们可以从中感悟到中西审美的观念、价值理念、消费观念的差异。
-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曼斯菲尔德庄园》的主人公范妮
-
作者:
贺宇慧
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独立人格
简·奥斯汀
婚姻
范妮
女性主义
-
描述:
简·奥斯汀是19世纪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她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吸引了全世界千千万万的读者。从1811年到1817年,这位不朽的文学大师为世人留下了六部小说,这使她在文坛的地位如日中升。《曼斯菲尔德庄园》创作于1814年,以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为题材。这部小说一经出版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摄政时期的评论家对小说中的正统道德观赞赏有加;现代评论家也指出,主人公范妮的性格复杂,有洞察力,特别在故事后期显示出勇气和自尊。小说塑造了范妮这样一个有着强大精神世界的女性形象,描写了范妮的内心成长经历,体现了她逐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