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年份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从道德谴责到法律审判: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席上珍自杀案研究
作者: 刘曼丽   来源: 上海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公道   法律审判   自杀   女子教育   新女性  
描述: 1922年发生在上海《商报》馆的席上珍自杀案,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席上珍委托《商报》经理汤节之买卖股票,因投资失败而自杀。尽管也有将席上珍的自杀归于她自身的原因,及兴起的女子教育的缺陷,但社会舆论多谴责汤节之,认为是他诱使席上珍委托他买卖股票,是他不遵守商业道德的“诈欺取财”,逼死了席上珍。在妇女组织、同乡会等社会团体为席上珍喊冤、从道德上谴责汤节之,呼吁对汤节之绳之以法,在这样的社会舆论呼吁和帮助下,汤节之被告上法庭。在对汤节之长时间的法律审判过程中,控辩双方围绕汤节之是否有罪,进行了反复辩
抗争、职业前途与彷徨——从抗战前的女性题材电影出发研究当时的职业女性生存状况
作者: 王娟   来源: 上海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职业女性   女性职业   社会工作   职业意识   女性题材   有所助益   社会地位   市民生活   女性形象   时代女性   抗战前   电影   妇女解放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   中国   现实问题   女子教育   艺术形式   女性解放思想   生存现状  
描述: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女性大多被禁锢在家庭里,很少有机会进入社会工作。少数的女性从业者也多是被生活所迫的底层社会女性,她们从事如帮佣、船户、织工、妓女等社会地位较低的工作。中国的女性真正产生职业意识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女性解放思想的传播,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使得一部分女性进入职场成为可能。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由于其无可比拟的传播优势,而成为反映市民生活和文以载道的重要工具。女性形象本来就是各种艺术形式中所经常表现的,而反映职业女性的生活无疑又添加了一层近代化的色彩。那些带有女性关怀的编导们把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