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汉语写作十七年内蒙古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研究:以《红路》、《草原烽火》、《茫茫的草原》为例
作者: 张娜   来源: 内蒙古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十七年   内蒙古   主题意蕴   民族特色   革命历史小说   人物形象  
描述: 十七年内蒙古革命历史小说作为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作上紧跟主流文学步伐,响应十七年政治上的各种号召并积极做出创作实践上的努力,具体而真实地记录了蒙古草原上蒙汉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遭受的剥削压迫以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卓绝的反抗历程。同时,怀着对蒙古高原及草原人民深沉地眷恋,作家们写作中始终渗透着民族化的追求,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学史价值。本文选取能够代表内蒙古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汉语写作艺术价值和创作成就的三部长篇小说——扎拉嘎胡的《红路》、乌兰巴干的《草原烽火》和玛拉沁夫的《茫茫的草原》
毛泽东时代绘画创作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娄雪阳   来源: 大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十七年   绘画作品   社会主义生产劳动   妇女解放   男女平等   新中国   中国妇女   毛泽东时代   女性形象   绘画创作  
描述: 毛泽东时代近三十年的绘画作品中女性形象所呈现的面貌表面几乎是相同的——"中性化"特征。然而新中国成立十七年和文革,这两个时期绘画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却透露着本质的不同。一、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十七年这一时期提出了"男女平等"的妇女解放口号,废除了形形色色的性别禁令。首先就让中国妇女有史以来第一次享有了与男人一样的政治和经济权力,从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男性附属中解脱出来,从男女同工同酬的社会主义生产劳动建设,到"男女平等"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再到在轰轰烈烈的革命和
“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李二仕   来源: 中国民族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十七年   民族题材电影   刘三姐   电影创作   新中国   少数民族题材   影片   女性形象   爱情表达   女性人物  
描述: "十七年"电影关于女性的主题实际上是阶级的、革命的主题,而不是性别的主题。任何女性的爱情经历或者转变成英雄的主题,其最终的指向是政治命题。☉女性性别与身份新中国成立之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在政治生活领域由
《挑山女人》:草根中的伟大
作者: 暂无 来源: 上海戏剧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草根   沪剧   十七年   女主人公   原创   结合   美英   女性形象   正因如此   宝山  
描述: 近日,宝山沪剧团原创现代沪剧《挑山女人》引起沪上观众关注。这出催人数度泪下的感情戏,讲述了女主人公王美英,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山里女人,历经十七年,蹒跚独行着抚养大三个孩子的历程。与华雯以往塑造的一些女性形象相比,王美英或许缺少"高大",更为"草根",而正因如此,她也就更接近我们,更让人感动、感激、敬仰。
“十七年”欲望镜像的生产机制
作者: 韩敏   来源: 文艺争鸣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十七年   镜像   消费欲望   反特片   生产机制   特务   媒介形象   新时代   女性形象   电影公司  
描述: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生产过剩的时代,也是一个欲望横溢的时代。面对新闻中为了购买苹果产品,而卖掉自己身体器官——肾的高中生,我依然震惊于大众文化所产生的消费欲望对于一位社会化程度尚浅的年轻人的异化能力。正如社会学家郑也夫所说,我们今天既遭遇了旧时代的难题,也有新生代的困惑,新时代的困惑在于消费欲望的肆意横流,俘获众生的生活哲学造就了我们这个时代最荒诞的生活镜像。
中国影视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嬗变
作者: 刘彧超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十七年   文学作品   自我意识   女性意识   女性主义文学   男性化   中国影视   性别立场   影视作品   女性形象  
描述: 中国的影视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女性意识,从无到有,同样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女性意识是一种性别立场,它只是对女性性别身份的一种强调,是女性对自身性别与男性不同所造成的各个方面差异的一种自我意识。
国家话语之中的传统叙事轨迹
作者: 李勇   来源: 小说评论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十七年   红色经典   社会主义新人   梁三老汉   合作化   豪杰   气质   民间性   国家话语   传统叙事  
描述: 近年来的重评“十七年”、重读“红色经典”,使得《创业史》这样的巨著又回到了人们的阅读视野之中。作为一部反映农村合作化题材的小说,《创业史》(第一部)在突出了阶级意识和以阶级斗争为主线的历史观的同时,也写出了真切的生活实感,体现了以民间生活、民间文化为基础的平民意识。《创业史》的民间话语是隐藏在政治话语之下的,这在作品人物身上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在民间文化视角下,首先被发现的自然是梁三老汉,他最具中国农民气质,承载着作者深厚的理解和同情。柳青对土地与劳动的感情倾注在作品的很多人物身上,比如对郭振山劳动热情的肯
悄然走出的男子汉:论中国当代银屏的男性形象
作者: 李跃红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十七年   “中间人物论”   男性形象   男子汉   高仓健   类形象   中国当代   银屏   方言   女性形象  
描述: 中国银屏呼唤男子汉久矣。 早在80年代初期,人们便怨艾中国银幕上的男性形象“温情”有余而刚性不足,于是在群起指责“奶油小生”的同时,便企盼出现中国的高仓健、史泰龙……甚而至于在现实社会中刮起”寻找男子汉”的热潮。外国“硬汉”刚硬、强健,却似乎离不开本国水土,任国人千呼万唤,就是走不进中国影视中来。激扬热情的呼喊,终于带着失望、疲惫、腻味而沉寂下去……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