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刘三姐】搜索到相关结果 2 条
-
政治话语与旅游经济构建的民族文化符号:传播学视域下的“阿诗玛”与“刘三姐”
-
作者:
余俊梅
来源:
东京文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三姐
旅游经济
影视传播
阿诗玛
少数民族文化
-
描述:
在云南,“阿诗玛”最初是一个民间故事,现在已经成为云南民族文化最响亮的品牌之一;在广西,“刘三姐”三个字所代表的也不再是一个人,而是广西民族文化的典型意象.从大众传播学的角度看,阿诗玛文化现象与刘三姐文化现象有很多相似性和规律性可探,该论文以涉及阿诗玛和刘三姐的文学和影视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三个问题:一、“阿诗玛”和“刘三姐”两个符号的意义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他们的形成经历了怎样的流变,媒体传播如何实现把两个民间传说人物塑造成为商业品牌,更进一步成为广西和云南少数民族女性形象的代表.二、分析电影《
-
“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李二仕
来源:
中国民族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十七年
民族题材电影
刘三姐
电影创作
新中国
少数民族题材
影片
女性形象
爱情表达
女性人物
-
描述:
"十七年"电影关于女性的主题实际上是阶级的、革命的主题,而不是性别的主题。任何女性的爱情经历或者转变成英雄的主题,其最终的指向是政治命题。☉女性性别与身份新中国成立之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在政治生活领域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