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人文精神】搜索到相关结果 19 条
-
白居易诗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
作者:
赵莺
来源: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妇女诗
白居易
现实主义
人文精神
-
描述:
白居易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作2806首,其中妇女诗共有130多首。他把现实主义的笔触深入到当时妇女的各个阶层,从劳动妇女、宫女、歌妓以至帝王宠妃等,写出了她们的爱与恨、幸与不幸、迷茫与求索乃至反抗,真实的反映了中唐妇女的生活,表现了对妇女命运的极大关注,体现了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
-
王仁杰剧作女性形象解读
-
作者:
戴冠青
来源: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文精神
女性形象
王仁杰剧作
-
描述:
女性形象是王仁杰剧作中最主要也是最鲜活动人的艺术形象。文章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的方法,对王仁杰剧作的女性形象进行研究和为王仁杰通过女性形象的创造,艺术地独特地表达了他关注人生、关注女性的人文主义精神,同时也体现出他对我国传统女性的人生价值和文化意义的重新审视和思考。①
-
论《长生殿》的人文精神
-
作者:
王丽梅
来源: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长生殿
爱情观
人文精神
-
描述:
了他们之间的情爱缠绵 ,尤其塑造了具有平等意识的杨玉环形象 ,反映出作者对真挚情爱和女性形象的深层思考 ,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
-
奢华与平静:布歇与夏尔丹绘画中女性形象比较研究
-
作者:
安丽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人文精神
夏尔丹
女性形象
布歇
-
描述:
毫无疑问18世纪的法国油画是在社会环境、经济增长以及科技发展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带着新生代流派跳跃性的创作思维、娴熟的绘画技法以及具有挑战性的绘画题材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激扬、解构、反叛,争奇斗艳、百花齐放,这也使得绘画的对象有了更高层次的升级,即使这般的更替,女性形象却从未退出大众的视野。女性形象在绘画作品中出现的频率足以证明她们已成为艺术家们的“宠儿”,画面上之所以会出现千姿百态的女性形象,是因为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条件、文化内涵等给绘画者带来不同的生活状态造成的,这就使得女性形象的差异性通过艺术家
-
《圣天门口》人文精神探析
-
作者:
王珊
来源:
武汉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母性救赎
民间寓意
人文精神
-
描述:
《圣天门口》是作家刘醒龙沉寂六年之后,数易其稿拿出的一部新现实主义力作,作品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手法以及浪漫主义的情怀表现中国20世纪初至六十年代的革命历史,以雪杭两家的家族恩怨将笔墨延伸至民族的心灵史描写,作品中充满了脉脉的人文关怀,通过“个人”、“碎片”化的历史的拼接还原历史的真相,追寻个体生命在历史潮流中存在价值和个体的精神品质。 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分为消解革命、反思历史的生命底蕴两节,重点论述《圣天门口》中跳出阶级斗争的革命历史意识,以新历史主义“消解”历史叙事的方式消解革命并反思历史,高扬个体生
-
方舟幻像的追寻与破灭——关于2002年电影创作中女性形象的文化思考
-
作者:
刘海玲
来源:
岭南文史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电影
男权文化
文化内涵
人文精神
女性形象
-
描述:
在改革发行体制、创作异彩纷呈的2002年中国影坛上,女性题材电影在对社会症候的直面把握、对文化意蕴的深刻揭示方面有了新的飞跃。来双扬面对吉庆街喧闹的夜市却清泪在笑容中滑落、张美丽说人应当笑着离开世界却眼角溢出冷泪……女性含泪的笑容成为凄美的风景在电影落幕后仍然久久定格。艺术是生活的折射,试以2002年的女性题材电影《生活秀》、《美丽的大脚》、《假装没感觉》、《天上草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为文本,探讨在21世纪多元文化碰撞中更加突显的女性生存的社会边缘状态和历史生成困境。
-
研究中国文学对女性人文精神展示的“伽利略”式审视
-
作者:
李锐
来源:
汉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文学
形象
妇女
文化人格
人文精神
-
描述:
本文将提出一种把女性形象的人文精神放在广泛的社会和文化的联系中来进行由“潜在”到“实在”的过程考察的“伽利略”式审视方式。这种方式把文化人格确定为研究的透视点,建立起女性的文化人格发展转化的基本构架,并把人物个性、社会境遇和文化价值取向有机地统一起来。
-
中国当代乡村女性生存境况的艺术写照——谈孙惠芬小说
-
作者:
马玉梅
来源:
扬州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乡村女性
生存境况
孙惠芬
人文精神
审美价值
-
描述:
孙惠芬从80年代开始从事乡土书写,坚守至今,她用温婉而质朴的语言塑造了一代代生活在辽南大地的乡村女性,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这批辽南乡村女性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嬗变历程,在乡土文学日益凋敝的今天,为乡土文学添上生动的一笔。本文以孙惠芬笔下的几代乡村女性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对小说中乡村女性的生存状态进行梳理归类,探究导致她们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并对孙惠芬创作审美分析,进一步探讨孙惠芬创作这批乡村女性的文学文化价值与写作缺陷。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第一、梳理归类孙惠芬笔下乡村女性的生
-
水中月、镜中花与其他——漫谈新时期军旅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雪汉清
来源: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审美传统
母爱母题
女儿
母亲
军旅文学
人文精神
女性形象
-
描述:
新时期军旅文学中有两类女性人物最为作家们喜爱 ,一类母亲类型的 :毫无自我意识 ,完全为军人奉献的女性 ,她们的价值体现在她们附着的军人价值上面 ,就像月亮反射太阳的光辉。另一类是女儿类型的女性 :天真 ,纯洁 ,需要来自军人男友的教导和保护 ,她们是享受阳光爱抚的花蕾。但是几乎没有完整意义上的女性———在心智上 ,事业上 ,个人价值观念上与男性比肩而立的女性 ,能够得到军旅作家的青睐。通常人们以为是传统文化和封建思想的影响所致。但是在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中 ,并没有母爱的母题 ,母爱主题是新文学运动以后的产
-
《蒙娜丽莎》之再悟
-
作者:
溯石
来源:
艺术评论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学思想
人性
画法
《蒙娜丽莎》
人文精神
女性形象
肖像画
-
描述:
言说不尽或无可言喻可能正是所有旷世经典的必备特征,静态无言的美丽少妇蒙娜丽莎与絮语不休的忧郁王子哈姆莱特同样深不可测,歧义纷呈,他们永远都会穿透遥远的时空,在那里璀璨而诡异地闪亮。艺术经典中的这类人物都是精彩而深奥的谜,他们身上暗含着种种隐喻,多义而模糊,宽泛而深邃,几乎使后人永远解读不尽,永难盖棺论定,最终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