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人性回归】搜索到相关结果 5 条
-
1980年代中越战争题材中短篇军旅小说女性形象研究
-
作者:
尚玥
来源:
河北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越战争题材
1980年代
人性回归
女性形象
-
描述: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爆发的中越自卫反击战,其影响是深远的,不只在社会历史上,在文学界也由此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的号召以及作家自身潜力爆发的内外因作用下,一批反映中越战争的小说如雨后春笋。其中较典型的中越战争题材中短篇军旅小说受到了新时期人性回归浪潮的影响,也带有鲜明的人性回归色彩,以塑造祛“神性”英雄形象为主,旨在通过战争反映战争与社会、人性的冲突和矛盾。其中涉及到的女性形象更是以其平民化的姿态、多重的性格,引起学界注意。无论是女兵形象、母亲形象还是妻子形象,都展现了
-
追寻生存之道
-
作者:
李晓燕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所罗门之歌》
家族历史
人性回归
生存之道
-
描述:
黑人女性文学,作为女权主义运动和黑人解放运动的产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在美国兴起。一批黑人女作家异军突起,她们特色鲜明,斐声文坛。其中托妮·莫里森的作品受到了众多读者的青睐,成为美国黑人文学中倍受瞩目的女作家和重要的文学评论家。文学界曾把她和威廉·福克纳,詹姆斯·乔伊斯以及托玛斯·哈代等一些知名的白人作家相提并论。通过小说文本,莫里森再现了黑人历史,展现了美国黑人文化的精髓。《所罗门之歌》是托妮·莫里森的第三部作品,小说内容丰富,故事情节曲折变幻,是其已创作的小说中极具挑战性的一部重要作品。小说自
-
追寻生存之道—论《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成长历程
-
作者:
李晓燕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所罗门之歌》
家族历史
人性回归
生存之道
-
描述:
黑人女性文学,作为女权主义运动和黑人解放运动的产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在美国兴起。一批黑人女作家异军突起,她们特色鲜明,斐声文坛。其中托妮•莫里森的作品受到了众多读者的青睐,成为美国黑人文学中倍受瞩目的女作家和重要的文学评论家。文学界曾把她和威廉•福克纳,詹姆斯•乔伊斯以及托玛斯•哈代等一些知名的白人作家相提并论。通过小说文本,莫里森再现了黑人历史,展现了美国黑人文化的精髓。《所罗门之歌》是托妮•莫里森的第三部作品,小说内容丰富,故事情节
-
关于《不连续杀人事件》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
作者:
崔丹枫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娼妇
堕落
处女
圣女
人性回归
-
描述:
坂口安吾是二战后日本“无赖派”的代表作家之一。1946年,因为发表震惊世界的《堕落论》而被世人所关注并熟知。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涉及领域极为广泛。《不连续杀人事件》作为他推理小说的代表作,一经发表,便受到极大好评,并于1949年获得第二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在《不连续杀人事件》这部作品中,坂口安吾塑造了各种性格多样的女性形象。其中主要女性人物有七名。拙论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运用文化人类学方法,通过对这七名女性行为方式、性格特征的系统分析,结合作家成长背景、作品创作背景以及作家相应思想变化,挖掘
-
中国民族歌剧中女性形象塑造的人性回归:写在中国首届歌剧节开幕之后
-
作者:
彭梅
来源:
人民音乐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民族歌剧
中国歌剧
女性人物形象
女性角色
歌剧创作
女性形象塑造
人性化
人性回归
女大学生
女性主义
-
描述:
2011年11月6日,中国首届歌剧节在福州开幕,从11月6日到11月30日,整个歌剧节历时近一个月,期间上演了16台歌剧,堪称我国歌剧艺术界一次空前的盛会。在这16部歌剧中,几乎所有的中国作品都是以女性形象作为歌剧的主人公的,在女性形象塑造上,较之以往都有了很大的不同,突出地表现为一种人性化的回归。 一、中国民族歌剧中女性形象塑造的回顾 自从中国民族歌剧诞生以来,女性角色的塑造一直都占据主流地位的,从黎锦晖对歌剧的探索开始,在他的《麻雀与小孩》、《可怜的秋香》、《葡萄仙子》中,都是以女性作为歌剧主人公。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