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人性关怀】搜索到相关结果 7 条
-
80年代文学中的“人性”关怀
-
作者:
马双
来源:
科教文汇(上旬刊)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本主义
人性关怀
80年代文学
-
描述:
以人本主义理论为核心对80年代的文学作品进行了分析,从中挖掘出文学作品中人性关怀的四种形式:在揭露和批判中复苏人性;在反思中赞美和呼唤人性;在女性文学的探索中张扬人性;在生命意识、自然属性中完成人性觉醒。通过这种分析肯定80年代文学中的人本主义,并希望在文学创作中发扬这种人文精神。
-
女性文学之女性意识——《长恨歌》、《上海女性》女性生命意识解读
-
作者:
王薇
来源: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生之态
情感取向
女性意识
人性关怀
-
描述: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和王晓玉的《上海女性》系列是两部震撼人心的成功作品,分别典型地代表了女性深层生命意识中的两个不同方向,将这两个方向统一起来,则构成一个层面就是完整、真实、丰富的女性人格自身。
-
论莎西·蒂什旁德小说的人性关怀
-
作者:
高丽丽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现实
莎西·蒂什旁德
传统
人性关怀
-
描述:
莎西·蒂什旁德(1938—),印度当代著名小说家,其作品以迷人的情节和朴实的文风在印度和西方备受关注。她很少进行宏大的叙事,而是着眼于印度人真实的生活状态。正是她所描写的日常生活,更真实地体现了当代印度社会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尤其是她对人物的描写和剖析表现出深刻的人性关怀。第一章,蒂什旁德小说中的男性人物,虽然生活于现代社会,却依然受到传统观念的深刻影响。首先,他们依然认为现实是“摩耶”,是虚幻的,不值得追求的;同时,他们又抱有神圣的解脱观念。作家通过描写他们在当代社会的传统诉求,表现了传统与现
-
审美的书写—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京派”女作家小说研究
-
作者:
季珊珊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多元化探求
人性关怀
精神传承
审美书写
-
描述:
“京派”女作家的小说艺术成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掩盖的功绩,她们用女性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叙事方式对笔下的各类人物进行书写,关照着弱势群体,为妇女和儿童书写,为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呐喊,具有广阔的人文主义情怀和浓厚的审美情趣。本文是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京派”女作家的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京派”女作家的小说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下产生的审美艺术追求、小说创作的审美多元化探求、审美的人性关怀以及审美书写的传承与局限等方面来梳理“京派”女作家小说的创作特点,进一步梳理其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贡献。第一章是从“京派”女作
-
对人类的体贴和爱——铁凝访谈录
-
作者:
赵艳
铁凝
来源:
小说评论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农村题材
人性关怀
文学创作
叙述风格
女性文学
铁凝
-
描述:
对人类的体贴和爱——铁凝访谈录
-
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
-
作者:
陈理慧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经验世界
张爱玲
女性意识
人性关怀
性爱
性别角色
-
描述:
张爱玲是一个具有明确女性意识的现代女作家。张爱玲出身于典型的封建遗老遗少家庭,生活于三四十年代的沪港社会,没落的旧式家庭、光怪陆离的洋场社会、新旧交替的时代以它们杂揉于期间的生活质地构成了张爱玲的经验世界,旧式家庭的落寞女性、十里洋场的男女情事成为张爱玲以女性化的方式观照文化、抒写历史的独特视角。
对人性的关注,是张爱玲恒定地把握历史、时代、人生的落脚点。张爱玲生活、成长在“五四”的背景里,她借鉴更多的是“五四”的教训,当新文学作家不约而同地把小市民作为讽刺、批判的对象时,张爱玲却掮起“
-
铁凝与莱辛小说女性意识与人性关怀比较研究
-
作者:
杨晶晶
来源:
江南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艺术建构
女性意识
人性关怀
小说比较
莱辛
铁凝
-
描述:
被视为中国新时期女性文学创作中坚人物的铁凝与2007年英国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都是本国享有广泛影响的作家,其小说创作关怀女性人生与历史命运,在对女性身体、心理乃至精神世界的探索中表达出一种具有性别共通性的女性意识,同时,她们又将这种基于女性的观察与思考延展到关注人类生存状态,对人类人性进行“美”与“丑”的审视,在对人性的深入开掘与情感召唤中获得精神上的共鸣。本论采用平行比较的方法,从女性意识和人性关怀角度对铁凝与莱辛这两位具有代表性的中、西方女性作家进行平行研究,发掘其小说中所体现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