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中西女性文学】搜索到相关结果 4 条
-
中西女性文学中的姐妹情
-
作者:
窦芳霞
来源:
西江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姐妹情谊
中西女性文学
两性和谐
-
描述:
姐妹情谊一直是中西女性文学钟情的主题,是女性解放的先驱者用来对抗男权社会的一面旗帜。中西女性文学中的“姐妹情谊”有着一定的共性,但又受各自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产生群体、对“同性恋”的态度等方面有各自的不同个性。姐妹情谊在女性解放漫长道路上起着积极的作用,只有走出性别偏执的窠臼,女性与异性、同性和社会和谐共处才是女性实现自身解放,获得真正独立与平等的唯一途径。
-
从《女性——人》和《情海恩怨》比较论中西女性体验及形态
-
作者:
万莲子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体验
形态
中西女性文学
-
描述:
目前尽管关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认识众说纷纭,但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女性文学创作及理论批评中的女性体验。从竹林代表作《女性──人》和芭芭拉·泰勒的名篇《情海恩怨》的比较,可以看出:中西女性文学中女性体验历程即女性对“压迫”的抗争经历;中西女性文学中女性体验形态呈两极趋势。
-
中西女性文学中“疯女人”形象之比较
-
作者:
宋致新
来源:
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独立意识
疯女人
中西女性文学
父权制婚姻家庭
矛盾价值观
-
描述:
英国十九世纪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和中国清代女作家丘心如的弹词《笔生花》,都不约而同地塑造出遭到父权制家庭残酷镇压的“疯女人”形象———伯莎与沃良规。在人物关系和情节结构上,“疯女人”们与独立女性同处于一个婚姻家庭,兼具“情敌”与“同谋”的双重作用。这种矛盾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表现出十九世纪女作家们在传统内打破传统的“诡辩法”:她们一方面依然摹仿着男权中心话语丑化“疯女人”,另一方面暗中借助“疯女人”表达对父权制婚姻家庭的批判与反抗。
-
论女性文学中的妇女解放主题(续)
-
作者:
王萍涛
来源:
宜春师专学报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作家
妇女解放
女作家
女性意识
政治体制
主题
中西女性文学
传统文化
当代女性文学
西方妇女
-
描述:
四女性文学进入当代阶段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当代的中国文坛和英美文坛都活跃着一大批的女性作家,各自形成了一支阵营可观、令人瞩目的女性作家队伍。这一现象本身就说明了社会文明程度和女性解放程度的大提高。同时,由于当代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在政治体制上的根本差异以及不同的民族文化内涵,又使中西女性文学在当代时期出现了基本发展方向相同但差异性也更为明显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