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中国女性形象】搜索到相关结果 5 条
-
两种符号秩序的冲突:19世纪美国传教士塑造的中美女性形象的比较研究
-
作者:
王以芳
来源:
贵州社会科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符号冲突
美国女性形象
中国女性形象
美国传教士
-
描述:
19世纪,美国传教士在"基督教化"中国的目标之下,希望对于中国女性进行改造。传教士通过文本空间,塑造了苦难、悲惨、备受桎梏的中国女性形象和自由、平等、享有较高社会地位的美国女性形象,确立了一种类型化、二元化的符号结构,对中国传统符号体系进行瓦解。传教士通过瓦解—重建符号秩序的模式,试图推进基督教符号体系在中国传统符号体系中的行进,完成其形象由符号空间转向社会空间的意义表达。
-
从跨文化视角看电影《喜褊会》的女性形象
-
作者:
张海琳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他者
跨文化
自我
中国女性形象
-
描述:
由谭恩美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喜福会》用影视手段呈现了四对中国母女形象。从形象学来看,中国女性形象塑造是作者由于在美国“自我”文化浸淫下对“自我”产生困惑和迷茫,选择文本叙述这一形式探寻自身文化身份的过程。双重边缘人身份使谭恩美成为“自我”和“他者”互动的桥梁,用塑造中国女性形象的方式促成了中西文化之间的跨文化交流。
-
从跨文化视角看电影《喜福会》的女性形象
-
作者:
张海琳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他者
跨文化
自我
中国女性形象
-
描述:
由谭恩美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喜福会》用影视手段呈现了四对中国母女形象。从形象学来看,中国女性形象塑造是作者由于在美国"自我"文化浸淫下对"自我"产生困惑和迷茫,选择文本叙述这一形式探寻自身文化身份的过程。双重边缘人身份使谭恩美成为"自我"和"他者"互动的桥梁,用塑造中国女性形象的方式促成了中西文化之间的跨文化交流。
-
从《诗经》中的弃妇诗浅析中国女性形象--由东西方文学源头来看东西方女性性格之差异
-
作者:
徐振宁
来源:
中国文房四宝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东西方女性性格差异
《诗经》《希腊神话》弃妇诗
中国女性形象
-
描述:
《诗经》中的弃妇诗是《诗经》所有诗篇中情感宣泄最酣畅痛快,最淋漓尽致,最引人注目的篇目。选取弃妇诗中的女子形象来解读中国古代女性形象,对比西方文学源头--《希腊神话》中的女性形象来感受中国与西方女性性格的独特魅力与二者之间的差异。
-
张贴画中的新中国女性形象
-
作者:
王宇清
来源:
中外书摘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贴画
新生事物
中国女性形象
新女性
“新”
-
描述:
“新画”之“新”,在于它以“新”为其热衷,比如热衷表现“新生事物”或“时代新人”。而在这当中,若又涉及女性,自然也以表现“时代新女性”形象为其要点。 在1949年以前,对占社会绝大部分的边缘人、下层人,尤其是对妇女的重视,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一如既往地坚持妇女解放的政策,以“男女都一样”的新政策对待妇女的职业、劳动报酬、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