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中国古典文学】搜索到相关结果 7 条
-
风骚与艳情 中国古典诗词的女性研究
-
作者:
康正果
来源:
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诗词
文学评论
中国古典文学
-
描述:
风骚与艳情 中国古典诗词的女性研究
-
试论金陵十二钗对比组合结构
-
作者:
朱灿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金陵十二钗
红楼梦
对比组合
中国古典文学
-
描述:
《红楼梦》第五回金陵十二钗判词和“《红楼梦》仙曲十二支”的排列顺序中,具有鲜明可比性的人物成对出现:宝钗与黛玉,元春与探春,湘云与妙玉,迎春与惜春,凤姐与巧姐,李纨与可卿。本篇论文通过对金陵十二钗排序中的对比组合结构进行逐一分析,揭示其中存在的对比关系,并从这个角度出发,考察同一组合中人物的内在关联与差异,分析每个人物的特征和命运,体会作者隐寓在其中的扬抑褒贬,从而把握作品的内容真实和作者的思想真实。 薛林合一的对比组合凸现了不同价值体系冲突之下宝玉与黛玉、宝钗的复合爱情悲剧,宝玉独特的价值观与
-
“灰姑娘”的缺席——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个特殊现象
-
作者:
牛芳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灰姑娘形象
童话故事
灰公子形象
中国古典文学
-
描述:
《灰姑娘》是一个广为流传的童话故事。按民俗学家对灰姑娘故事的研究,它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流传,有各种各样大同小异的故事版本。最早对灰姑娘故事的完整记载被认为出现在中国,是唐代段成式的笔记小说《酉阳杂俎》中的《叶限》的故事。 根据女权主义的研究,“灰姑娘情结”是男权社会下的特有产物,其实质是女性对婚姻的物质期待。“灰姑娘”已经成为一个文学母题,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中被一再地演绎。但在中国古代那样一个典型的男权社会中,灰姑娘的形象却意外地缺席了,取而代之的是“灰公子”的形象。本文就是在探讨“灰姑娘”形象在中国
-
女性诗词:古典诗词王国中不容忽视的角色
-
作者:
杨宇全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报纸
关键词:
古典文学研究
男性文学
研究者
李清照
古代女性
女诗人
王国
女性文学
中国古典文学
古典诗词
-
描述:
女性诗词:古典诗词王国中不容忽视的角色
-
献给真爱的慰藉——电影《画皮》女性人物形象的情爱阐释
-
作者:
刘凤霞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胆创新
电影
原著
聊斋志异
新解读
女性人物形象
蒲松龄
影片
真爱
中国古典文学
-
描述:
近来,由陈嘉上执导的电影《画皮》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这部影片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聊斋志异》,并在此基础上做了大胆创新,对原著进行了现代意义的全新解读。蒲松龄的原著《画皮》,讲了书生路遇落难女子(实为画皮妖
-
徜徉于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的广场:伊维德教授访谈录
-
作者:
霍建瑜
来源:
文艺研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厢记
中国古代
通俗文学
中国文学史
元杂剧
说唱文学
中国古典戏曲
女性文学
中国古典文学
哈佛大学
-
描述:
伊维德(Wilt Lukas Idema)教授,汉学家与翻译家。1944年生于荷兰,1963-1968年在荷兰莱顿大学中国语言与文化系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68-1970年到日本北海道大学、京都大学访学。1970年夏在香港访学。1974年于荷兰莱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两年后被荷兰莱顿大学中国语言与文化系聘为教授,任教至1999年底,期间先后任莱顿大学中国语言与文化系主任、人文学院教育系副主任、人文学院主任、非西方研究中心主任、荷兰科学研究基金会人文研究委员会主任。2000年至今,任教于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
-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女性书写
-
作者:
福山泰男
钟溪
来源:
世界文学评论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描写
男性作家
性同一性
贾宝玉
古诗十九首
中国古代文学
女性书写
中国古典文学
性别差异
女性文学
-
描述:
2010年3月21—22日,日本国立山形大学人文学部人间文化学科学科长福山泰男教授一行应文学院与《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的邀请,到我校讲学。3月22日上午,福山泰男教授在文学院一楼学术报告厅发表了题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书写》的讲座,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女性作家及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象进行了独到的分析,同时又结合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对相关学术问题进行了重新探讨。近百位各专业访问学者、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参加了讲座。讲座由文学院院长胡亚敏教授主持,《外国文学研究》副主编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生指导组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