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浅析作家丁玲的女性意识
作者: 张婷   来源: 产业与科技论坛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丁玲   女性形象  
描述: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丁玲是最早具有深刻的、强烈的女性意识的作家之一。她独有的女性意识突出折射在其文学作品中,丁玲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女性形象,并且均与其人生经历密切相关。从这些女性身上体现的女性主体意识,具有高层次的审美意义和价值。
丁玲早期小说的女性意识
作者: 黎思睿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丁玲   小说  
描述: 丁玲是我国著名的现代女作家,她实现了小资产阶级主义文学向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转变。丁玲在自己的小说作品中塑造了许多女性形象,这些女性人物有不同的追求和性格,但这些女性人物都表达了女性独立自主的精神和意识,彰显了女性的魅力。本文主要就丁玲早期小说的女性意识进行了相关的探讨和分析。
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孤独
作者: 曲俊瑛   来源: 卷宗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丁玲   《在黑暗中》   孤独意识   抗争  
描述: 丁玲早期的小说塑造了许多具有浓厚孤独意识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主人公大多面临在社会生存上包括精神、心理上的孤独困境、话语领域中的孤独处境,但自我意识已经觉醒的她们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里依旧呈现出不屈的抗争姿态。本文以小说集《在黑暗中》为例,借以分析丁玲早期小说中那字里行间的孤独与抗争。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女性话语研究
作者: 陈红玲   田斌   来源: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革命话语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女性话语   丁玲  
描述: 丁玲的思想和创作在“向左转”后,她曾鲜明的女性话语,逐渐由显性转为了隐性。《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有无丁玲创作个性的体现,一直是学术界争议的一个话题。通过对《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以李子俊女人和黑妮为代表
《我在霞村的时候》中贞贞形象分析
作者: 韩雨彤   来源: 青春岁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解放区文学   丁玲   贞贞形象  
描述: 《我在霞村的时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丁玲的作品,是其创作于1941年的一部抗日文学作品。也是解放区文学的突出的代表作品,体现了在解放区文学时期的时代背景,它是一部倍受争议的作品,其作品以
“延安道路”中的女性角色冲突——以丁玲延安时期的创作为中心(1939-1942)
作者: 黄曼旖   来源: 惠州学院学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延安道路”   革命   丁玲   女性  
描述: "延安道路"包括了前线战争和陕甘宁边区基层建设。丁玲延安时期的创作继续关注和思考女性问题,同时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她在创作中讨论了延安女性参与革命的困境,尝试提出解决性别问题的一种出路——"新人
女性精神吟唱:丁玲早期作品解读
作者: 白洪春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视角   丁玲   女性主义  
描述: 丁玲作为二十世纪不可忽略的一位女作家,在她从二十年代末期到八十年代末的创作生涯中,一直都在笔耕不辍、奋笔疾书。而在她的创作中,小说一直是能够彰显她的创作水平和成就的一种文体。对于近半个世纪的小说创作
丁玲延安时期文学创作研究
作者: 陈腾   来源: 深圳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延安时期   革命   丁玲   知识分子   女性  
描述: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风云人物,丁玲的人生几度沉浮,备受磨难。随着人生经历的变化,丁玲的文学创作也出现了较大的起伏,呈现出其特有的丰富和复杂,其中尤以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为典型。丁玲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
从凌叔华和丁玲看中国现代女性小说的两种走向
作者: 易智丽   来源: 西华师范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国现代女性小说   丁玲   女性叙事   凌叔华   宏大叙事  
描述: 凌叔华和丁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原点意义的女性小说家,其创作代表着中国现代女性小说的两种不同走向。前者为“女性叙事”,涵盖了女作家自觉保持女性视角,以女性自身生命体验书写故事,呈现着阴柔之美的
丁玲笔下的“莎菲”型形象的文化内涵及意义
作者: 夏秋莉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莎菲   丁玲   女性自我   主体意识   反文化  
描述: 丁玲是最早意识到女性命运、树立自觉的性别眼光的作家。1928年,《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震动了整个文艺界。这部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作品一直以来都得到了评论界较多的关注。本文从丁玲笔下“莎菲”这个具有典型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