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论中日文学中女性形象在不同社会背景中的差异:读《筒井简》和《卫风·氓》
作者: 张剑虹   来源: 商情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卫风·氓》   《诗经》   《筒井筒》   女性形象   《伊势物语》  
描述: 《伊势物语》和《诗经》分别是日中古典文学的代表,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而《筒井筒》和《卫风·氓》作为其中的代表作,在刻画女性形象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却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又表现出不同的反抗力量,对于认识女性自我觉醒意识有重要的可比性,从而对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意识形态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论中日文学中女性形象在不同社会背景中的差异:读《筒井筒》和《卫风·氓》
作者: 张剑虹   来源: 商情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卫风·氓》   《诗经》   《筒井筒》   女性形象   《伊势物语》  
描述: 《伊势物语》和《诗经》分别是日中古典文学的代表,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而《筒井筒》和《卫风·氓》作为其中的代表作,在刻画女性形象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却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又表现出不同的反抗力量,对于认识女性自我觉醒意识有重要的可比性,从而对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意识形态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淑女VS神女:简析南北文化下的女性形象差异
作者: 史慧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美   宋玉   神女   《诗经》   淑女  
描述: 中国古代诗歌中一个重要的主题是对女性的赞美,但各有特色。先秦时代,比较有代表性的《诗经》中淑女的形象和宋玉赋中神女形象。《诗经》中的淑女是容貌与德行具备。宋玉笔下神女的描写侧重写容貌之美,而忽视了道德层面的塑造。
近30年《诗经》人物形象研究综述
作者: 陈莉   朱丽卉   来源: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手法   特征成因   道德意蕴   《诗经》   人物形象  
描述: 从形象分析、艺术手法、特征成因、道德意蕴等4个方面综述了近30年学界对《诗经》人物形象研究的成果。对女性形象的分析主要是描绘外貌、赞扬优秀品质,对男性形象的分析主要是论述人物体现的道德品质;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包括赋、比、兴以及外貌描写等刻画人物的一般手法;特征成因则包括宗教意识、审美传统以及社会背景;人物形象体现了孝悌、正直、忠君爱国的道德意识。研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对《诗经》中人物形象分析的重复,对其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挖掘不够,对人物形象体现的道德意蕴的现实意义缺乏深入探讨。
谈《诗经》爱情诗中女性的美
作者: 石俊霞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爱情   《诗经》   价值   女性   美的展示  
描述: 《诗经》中对女性形象的刻画主要是通过描写其在爱情生活中的表现来完成的。《诗经》爱情诗中的这些女性既有外在的美,更有品德的美和性情的美。她们的品德美主要表现在贤淑、对爱情的执著和爱情理想的纯洁;她们的性情美主要表现在个性的率真和大胆泼辣。她们的美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诗经》情诗研究中女性形象的异化
作者: 郑群   来源: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题   《诗经》   女性形象   情诗   异化  
描述: 在诗经学的情诗研究领域内 ,主题之争一直是一个最扑朔迷离的问题。因为主题阐释改变的背后其实是女性地位的变迁以及女性观的变化 ,它隐藏着丰富的社会内容。而主题改变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女性形象的异化
《诗经》与汉乐府婚恋诗之女性比较
作者: 栾梅   来源: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比较   汉乐府   婚恋诗   《诗经》   女性形象  
描述: 《诗经》和汉乐府为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但时代的变化和文学自身的发展使得汉乐府既与《诗经》具有"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共性,又有差异。因而从《诗经》时代到汉乐府时代,爱情诗的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诗中女性形象也有显著的转变。
谈《诗经》爱情诗中女性的美
作者: 石俊霞   来源: 名作欣赏(文学研究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爱情   《诗经》   价值   女性   美的展示  
描述: 《诗经》中对女性形象的刻画主要是通过描写其在爱情生活中的表现来完成的。《诗经》爱情诗中的这些女性既有外在的美,更有品德的美和性情的美。她们的品德美主要表现在贤淑、对爱情的执著和爱情理想的纯洁;她们的性情美主要表现在个性的率真和大胆泼辣。她们的美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诗经》叙写女性的不同视角及其审美特征
作者: 郑群   来源: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审美特征   《诗经》   自我形象   他者形象   女性  
描述: 如果按照叙写角度的不同,可将《诗经》塑造的女性形象分别定义为"自我形象"和"他者形象"。一般说来,女性的"自我形象"在叙写过程中呈现出形象与直白的审美特征,而作为被他人进行观察、描摹、叙写的"他者形象",则呈现出抽象与朦胧的审美特征。
诗经《樛木》、《螽斯》、《芣苢》大义发微
作者: 柯小刚   来源: 社会科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芣苢》   《樛木》   古今之变   《诗经》   《螽斯》  
描述: 从《诗经》解释的古今差异可以反映出古今观物方法的差异,以及古今社会政治思想的差异。古代各家诗说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是基于"兴观群怨"的诗教解释。现代《诗经》解释则是对象化的科学考察或艺术审美。以《樛木》、《螽斯》、《芣苢》三篇的文本解释为例,可以展开古今之变的一些具体问题:从《樛木》可以观察古代社会结构的上下交通,从《螽斯》可以反思现代妇女运动的问题,从《芣苢》可以深思坤德的永贞。
< 1 2 3 ... 9 10 11 12 1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