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浅析《离骚》中的“比德”理论
作者: 翟璇   来源: 才智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离骚》   香草   美人   琼佩   凤凰   比德  
描述: 屈原的作品较多的运用了比德理论,《离骚》继承了比德的传统,集香草、美人、琼佩、凤凰等多种意象组合成一个浑然整体,以香草自比也用来喻臣喻君,以女性形象喻君,以琼佩章现性情,用凤凰自比以及预示美好的未来。自屈原之后,比德理论在大量文学作品以及绘画等艺术作品中运用,成为中国文人重要的审美理想。
原型与象征:论屈辞抒情形象的历史性误读
作者: 梅琼林   来源: 社会科学研究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离骚》   文化原型   抒情形象   抒情主体形象   《九歌》   抒情主人公形象   屈原   屈辞   女性形象   楚辞学  
描述: 屈原辞赋中抒情主体自我形象的塑造并不具备统一性与一致性。这种变幻型抒情主人公形象并不是一种直接的写实型形象,而是经过了变形、假定等手段而塑造出的非写实形象。楚文化中巫风文化原型是这种变幻型形象的源头。将屈辞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等同于作者的写实形象,其实是对文本的误读
钱钟书先生的两封信
作者: 顾农   来源: 中国比较文学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离骚》   《管锥编》   角色转换   “比兴”说   钱钟书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求女”   女性形象   《宋诗选注》   图书馆  
描述: 最初知道钱钟书先生的大名,是在大学里读书的时候,当时一位老师指定我们读他刚出版不久的《宋诗选注》;该书之选目与常见者颇有不同,大有人弃我取之意,注释特别渊博浩荡,横无际涯,于是特别买了一本,但也并没有好好读。有时总觉得买了一本书就等于占有了其中的知识,反不如读借来的书那样上紧。老师还告诉我们,解放前钱先生还出过一本《谈艺录》,他还能创作,都很值得一读云云;可是在图书馆里借不到,解放前的书,一般不借给学生——线装书却可以借,也不懂是什么道理。认真读钱先生的书是《管锥编》出版以后,而我又要给学生讲古代文学的时
《离骚》:原型追索——兼论求女之本真意涵
作者: 梅琼林   来源: 学术月刊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离骚》   原型   “求女”   《九歌》   屈原   求女情节   女性形象   抒情主人公   楚辞学   性别角色  
描述: 作为楚辞浪漫主义的典型代表,《离骚》文本充满难以索解的巨大疑难。其中最为独特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莫过于抒情主人公屈原在诗篇后半部分邀游天界的求索历程(Questprocceeding)中设置了三次求女的奇异情节。如果说诗章前半部分是情感的直抒性表露,是诗人内在世界的自然呈现,那么其后半部的求女情节应该如何理解把握呢?作者为何求女?所求之女指寓什么?在整篇弥满着浪漫意绪的文字中,求女情节的性质归属为何——是实写,还是虚写?这些处于隐喻象征体系与现实人物之间的暖昧难解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自秦汉以降数千年的楚
《离骚》:原型追索(兼论求女之本真意涵)
作者: 梅琼林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离骚》   原型   “求女”   《九歌》   屈原   求女情节   女性形象   抒情主人公   楚辞学   性别角色  
描述: 《离骚》:原型追索(兼论求女之本真意涵)
《离骚》求女真义阐解及其原型寻择
作者: 高扬   来源: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离骚》   楚怀王   原型   “求女”   楚辞   《九歌》   屈原   求女情节   游国恩   女性形象  
描述: 屈原长篇抒情诗《离骚》十分独特而又令人百思难得其解的地方就是抒情主人公屈原在诗的后半部分遨游天界的求索历程,三次求女的奇异情节.作者为何而求女?所求之女指寓什么?这些处于隐喻象征体系与现实人物之间的暖昧难解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自秦汉以降数千年的楚辞阐释者和注解者,也直接关注和影响着《离骚》诗作内涵的体悟与艺术价值符码的解读.何(?)在《义门读书记》
从《芙蓉女儿诔》看屈原《离骚》对曹雪芹的影响
作者: 赵怀仁   来源: 大理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离骚》   楚辞观   中国文学史   《红楼梦》   贾宝玉   芙蓉女儿诔   屈原   作品   曹雪芹   女性形象  
描述: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光耀千秋,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十分广大而深远的影响,仅就文学创作方面来讲,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词赋史,就是一部受屈原影响而产生的一类作品的历史。除赋这种体裁之外,屈原的作品所开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道路,对于后来的诗歌、散文、戏曲、小说各方面的影响也是普遍而深入的,“像春天之于花卉,像火炬之于黑暗的无星之夜,永远在启发、激动着后代的作家们。”从我国清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曹雪芹的天才作品《红楼梦》中,也可以看到这种影响。如果说屈原的作品如丽日当空,则曹雪芹的作品像明亮的慧星,交相辉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