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灿烂千阳》】搜索到相关结果 5 条
-
悲苦中的希望:论《灿烂千阳》中的两个女性形象
-
作者:
干琳琳
来源:
青春岁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希望
女性形象
战争
《灿烂千阳》
-
描述:
私生女玛丽亚姆的童年在她十五岁的生日那天一去不返。母亲自杀,父亲逼她成为人妇。然而战争的悲剧并没有带给阿富汗的女性新的曙光,十八年后的莱拉失去父母与恋人,亦嫁给了玛丽亚姆的丈夫。在暗无天日的暴力阴影下,两人像母女般相依为命,忍受着失落,怀抱着希望。
-
创伤理论视角下的《灿烂千阳》
-
作者:
杨莉敏
杨佳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创伤理论
女性形象
《灿烂千阳》
-
描述:
卡勒德·胡塞尼的《灿烂千阳》中描述了多位苦难的阿富汗女性,她们承受着战乱、性别歧视以及家庭暴力给她们带来的悲惨命运。本文试图通过创伤理论来解读小说中的女性,展现了女性在遭受了巨大创伤后不同的反应,以及她们如何走出创伤的阴影。
-
面纱下的灿烂阳光——简析《灿烂千阳》中造成两女主人公不同命运的成因
-
作者:
郑玲玲
来源:
才智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权制
暴行
自我救赎
《灿烂千阳》
-
描述:
阿富汗美籍小说家卡勒德·胡赛尼是美国当代文坛的新秀。《灿烂千阳》出版于2007年,是胡赛尼的第二部小说。小说讲述了以阿富汗战乱为背景,跨越三十年时空的又一个激动人心和令人痛彻心扉的故事。这是关于两个女人:玛丽雅姆和莱拉的悲惨故事,讲述了她们的希望与爱,梦想与失落,挣扎与反抗,以及过去及现在阿富汗妇女所面临的痛苦和灾难。两位女主人公生活在同一个父权制社会中,她们两人都经历了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迫。然而,玛丽莱姆以死亡为结局而莱拉重获新生。为什么处在同一社会背景下的两人为何命运结局如此不同。本文主要分析造成
-
太阳照常升起:对《灿烂千阳》的女性主义解读
-
作者:
胡萌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父权制
卡勒德·胡塞尼
美国小说
女性主义
《灿烂千阳》
-
描述:
凭借处女作《追风筝的人》一举成名后,美国当代文坛新秀—卡勒德·胡塞尼带来了他的第二部重磅作品《灿烂千阳》。作者依旧把目光投射在阿富汗,这个一直战火纷飞的国度,通过刻画三个普通阿富汗女性的生活轨迹与悲情故事,揭示了阿富汗三十年的战乱背景下的人民,尤其是处在边缘地位的阿富汗女性不断抗争的苦境。《灿烂千阳》给全世界读者开启了一扇重识阿富汗的“文学之窗”。作品改变了过去阿富汗被扭曲的关于恐怖主义等的消极印象,也表达了作者胡塞尼对阿富汗人民尤其是是妇女的深刻同情。本文试图用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对这部小说中的三
-
胡塞尼小说中苦难阿富汗的再现:从新历史主义角度解读《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
-
作者:
迟立权
来源:
内蒙古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卡勒德·胡塞尼
文本的历史性
历史的文本性
新历史主义
《追风筝的人》
《灿烂千阳》
-
描述:
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两部小说《追风筝的人》(2003)和《灿烂千阳》(2007)一经出版就获得了全世界的广泛好评,也使他成为了备受关注的作家。在过去的十年里,《追风筝的人》被翻译成48种文字,销售量超过一千万本。这两部小说均长期高居畅销书榜行列。胡塞尼的小说为读者展现了父权制社会中妇女和儿童的苦难生活。同时,胡塞尼用他的两部作品向世人开启了一扇重新认识阿富汗的“文学之窗”。新历史主义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批评方法,表达了对历史的特别理解。新历史主义批评致力于研究文学文本产生的历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