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现代性的另一种姿态——丁玲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再解读
作者: 罗婷   来源: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在医院中》   小说创作   丁玲   《我在霞村的时候》   社会现代性  
描述: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丁玲的名字与左翼作家和解放区作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丁玲在20年代刚涉足文坛之时是以一个张扬个人主义、女性主义而闻名的作家。从她登上文坛之初,丁玲在其小说中即表现了现代性对其自身的反思和批判,表达了对“理性”和代表进步、文明的“城市”的质疑。而这种文化现代性的立场一直延续到了丁玲在延安时期的小说创作。本文探讨的两部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就是很好的例子。它们一起展现了现代性的另一种姿态。 通过对《我在霞村的时候》中包括贞贞、“我”等人物形象的内涵以及贞贞的真正命运结局的研究,探讨了这篇小说中个体解放与群体解放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丁玲对于社会现代性中的“工具理性”思想的困惑与反思。《在医院中》则更鲜明地举起了批判的大旗。小说中陆萍的思乡病,恰恰就是文化现代性抵抗社会现代性的一个积极的表现。然而正如小说中的陆萍最终被说服一样,处于延安特殊时期的丁玲最终接受了社会现代性对其文本中表现的文化现代性的规训。 本文选取丁玲极具现代性内在自反特征的两部作品进行文本细读,旨在表明作家在表现自我和展现时代与历史之间充满无限张力,而这种张力和冲突本身就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一道风景。
再读《我在霞村的时候》
作者: 秋山洋子   陈苏黔   来源: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从军慰安妇   女性意识   妇女解放运动   中国妇女   妇女运动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丁玲   慰安妇问题   歧视观念   《我在霞村的时候》  
描述: 再读《我在霞村的时候》
女性的愤懑和挣扎——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解读
作者: 蓝棣之   来源: 贵州社会科学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批评   “自叙传”   丁玲   日记体小说   《我在霞村的时候》   作品   《莎菲女士的日记》   女性主义   50年代   女大学生  
描述: 丁玲的中篇日记体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写于1927年,发表于1928年2月《小说月报》)和短篇《我在霞村的时候》(写于1940年,未在延安发表,胡风在重庆编入丁玲创作集《我在霞村的时候》,1946年新知书店出版),以及中篇小说《在医院中》(写作日期不详,最初发表于延安出版的《谷雨》,后刊载于重庆出版的《文艺阵地》,1942年8月25日),还有杂文《三八节有感》(写于1942年3月8日三八节清晨,发表于3月9日的延安《解放日报》“文艺”副刊),都是举世周知的作品.之所以举世周知,是因为在50年代的反右派政
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作者: 盂建煌   来源: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丁玲创作   女性意识   《夜》   父权文化   爱情   《我在霞村的时候》   作品   女性文学   《莎菲女士的日记》   女性自我意识  
描述: 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略论解放区女性文学新的审美追求
作者: 施润梓   来源: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生活   女作家   女性意识   审美追求   丁玲   本土作家   《我在霞村的时候》   女性文学   解放区   审美理想  
描述: 解放区是个崭新的天地,其创作队伍由本土作家和外来作家组成.与男性作家不同,女性作家中,本土作家奇缺,几乎全是来自国统区的“外来户”.虽然有的已成共产党人,但其思想基本上仍属小资阶级范畴.姓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与文学修养,有的还出洋留过学(如陈学昭曾留法),一般都已取得一定的文学成就,有的在文坛享有盛名(如丁玲),她们到延安时,创作已形成一定的路子和模式.面对全新的生活,她们有着调整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审美认识与审美创造的矛盾统一关系问题,亟待解决,但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较长的时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