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索尔·贝娄长篇小说《赫索格》女性人物研究
作者: 申晓旭   来源: 山西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父权制   索尔·贝娄   “新女性”   女性主义  
描述: 这篇论文主要分析索尔·贝娄的《赫索格》中的女性人物。本论文剖析了小说中出现的两种主要的女性观,即父权制下的厌女症和女性主义的女性观。尽管贝娄的犹太文化背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对女性人物的塑造——对女性的刻画从来都不像对男性人物那样酣畅淋漓,她们通常是通过男性主人公的视角来展现的,常常沦为小说中无言的“他者”,但是在经历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之后,贝娄的小说《赫索格》中却出现了对“新女性”形象的描写。从根本上讲,观点截然相反的父权制思想与女性主义思想在《赫索格》中的共存揭示了传统犹太文化中的父权制思想与
现代转型中的“蒙古新女性”建构:以蒙古族现代文学为例
作者: 韩斯日古楞   来源: 内蒙古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现代转型   文学   蒙古族   “新女性”  
描述: 论文运用现代性理论第一次提出了蒙古族“新女性”建构问题。作者对蒙古族现代启蒙运动、蒙古族现代文学进行全而考察,分别从现代启蒙运动中的“蒙古新女性”建构、现代书而文学中的“蒙古新女性”建构、现代叙述民歌中的“蒙古新女性”建构等三个方面探讨了“新女性”建构的社会、历史、文化根源、具体农现、“蒙古新女性”中蕴藏的文化想象等问题。论文由绪论、正文三章、小总结五个部分组成。绪论中阐述了选题理由、概念界定及前人研究,并交代了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第一章,考察了现代启蒙运动中的蒙古妇女解放问题具体具体表现;探讨了蒙古族新
多重视角审视下的王汉伦形象建构
作者: 岳莹   来源: 当代电影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明星研究   社会迷思   王汉伦   “新女性”   互文  
描述: 本文以中国第一位电影女明星王汉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王汉伦在银幕上呈现的角色符号、作为名人的身份、在社会迷思运作下建立的女性形象等几个层面不同视角的解读建构出王汉伦的明星形象。本文对王汉伦的多重身份进行了整体研究,发掘其作为“新女性”的意义,揭示出社会意识形态及历史思潮与王汉伦人生轨迹之间的演化关系。
菲茨杰拉德笔下“新女性”的多重身份
作者: 王广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菲茨杰拉德   身份   “新女性”   消费   自由天使  
描述: 小说家菲茨杰拉德与其同时代的"新女性"渊源深厚,在其笔下塑造了众多鲜活的"新女性"形象。"新女性"最初是以自由、独立的形象登场的,但其自我表达的方式却不可避免地与消费联姻,随之被营造成时尚,"新女性"自己变身为消费者,通过消费实践和追捧这一时尚;同时,由于对身体的关注、男性的"凝视"、婚姻等因素,"新女性"在消费之时又获得了另外一个身份——商品。所有追求自由的努力终因消费而徒劳无功。
晚清小说中“新女性”的想象和建构:以曾朴《孽海花》为例
作者: 王芳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想象   《孽海花》   “新女性”   《女子世界》   文人心态  
描述: 曾朴的《孽海花》被誉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展现了晚清丰富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同时书中所描绘的几位重要的女性角色在晚清小说中也颇为鲜明、独特。傅彩云、夏雅丽等女性形象代表了晚清时期正在登上历史舞台的“新女性”,夏雅丽是晚清文人所想象的爱国“新女性”的代表,而傅彩云形象的塑造则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提供了晚清文人想象“新女性”的另一种可能。而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也体现出曾朴这一代知识分子对“新女性”的想象和建构的过程。本文旨在以曾朴的《孽海花》为例,剖析和解读晚清“新女性”在文学世界里的独特形象;通过
现代都市小说中“都市知识女性”形象考察
作者: 李荣鹏   来源: 理论月刊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边缘人   传统社会   “新女性”   知识女性形象   大革命时期   现代都市小说   都市女性   时代女性   传统文化   现代知识者  
描述: 现代都市小说中“都市知识女性”形象考察
电影中新女性形象的变迁
作者: 朱辉军   来源: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解放   电影形象   民族解放   新女性形象   “新女性”   个性解放   杰出女性   审美理想   电影编导   路线斗争  
描述: 新女性是一个时代的杰出女性,而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杰出女性。新女性形象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作为时代镜子的电影,在反映时代变迁的同时,也真实地再现了新女性形象的变化,而且更集中、更典型。所以在本文中,我们拟从电影这面镜子来透视新女性形象的变化。 一 中国电影在90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数以千计的女性银幕形象。其中就有不少是从现实中发掘出来的、显示出社会未来发展趋向的、凝聚了电影编导和广大观众的审美理想的新女性形象。从《新女性》(1935)到《新潮姑娘》(1992),中国电影编导们相当自觉地、
台湾文学中的“新女性”角色设计
作者: 朱双一   来源: 台湾研究集刊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角色设计   女主角   妇女解放   女性主义文学   女性化   “新女性”   长篇小说   传统女性   台湾文学   男权主义  
描述: 寻求妇女解放之途,不仅需要“破”——揭露、批判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打破数千年来妇女头上的枷锁,而且需要“立”——造就有别于旧传统的女性人格,树立新的女性形象.这种“新女性”的角色设计,至少可有如下三种类型:
我们寻觅桥杨
作者: 张弦   秦志钰   来源: 中国电视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世界妇女大会   妇女题材   “四人帮”   中国妇女   “新女性”   艺术观念   女性形象   毛泽东同志   典型形象   文化多元化  
描述: ’95世界妇女大会将在北京召开,这消息很使我们振奋。作为关注妇女题材的编导,我们立即想到要创作一部有点份量的影视片献给大会。倒不全是为了应景儿,赶热闹,而是深感中国妇女实在可歌可泣,向世界介绍中国妇女的典型形象,是我们责无旁贷的。 于是,我们想到了杨开慧。 杨开慧无疑是中国妇女的骄傲。毛泽东同志的“骄杨”两字,画龙点睛地概括了她美丽、傲岸和坚贞的风骨,也同时流露出老人家对她深深地敬重和眷恋。可惜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除了那首《蝶恋花》发表时有过一句简单的注释而外,再也没有任何对她的介绍了。“四人帮”倒台后,
嬗变——开创“女性写作”先河的凯特·肖邦与她的《觉醒》
作者: 文晶   来源: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性别   女作家   《觉醒》   艾德娜   “女性写作”   “新女性”   弗吉尼亚·伍尔夫   女性形象   凯特·肖邦   女性主义  
描述: 美国南方路易斯安那州的女作家凯特·萧邦以她特有的细腻笔触于1882—1885年间出版了小说《困惑》及百余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到1899年其主要作品《觉醒》发表前,她已是一位颇具盛名的,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女作家了。而《觉醒》的问世非但未给这位女作家带来荣耀和欢愉,却使她身心疲惫,深受伤害。各报刊杂志大肆抨击《觉醒》“污秽粗俗”,“怪异病态”。图书馆不予收藏,作家的文艺社社员资格亦被撤销。1906年《觉醒》由纽约杜菲尔德公司再版亦告失败。至此作家及其作品均遭到被“流放”的命运。幸而本世纪50、60年代两位欧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