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研究】搜索到相关结果 123 条
-
文化再生产 人类学视野中的民族民俗·历史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
-
作者:
廖杨
来源: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民族文化
中国
研究
-
描述:
本书内容包括:民族民俗旅游研究、文化旅游产业研究、专题研究报告等几大部分。具体有《旅游工艺品开发与民族文化商品化》、《庐山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广西民族旅游宣传中的壮族女性形象研究》等。
-
镜像与她者 加拿大媒介与女性
-
作者:
蔡帼芬
来源: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关系
传播媒介
研究
女性
-
描述:
本书分成四大篇:第一篇,从宏观的角度,介绍加拿大的媒介与女性的理论、制度与实践。第二篇,加拿大媒介中的女性从业人员(传者研究)。第三篇,加拿大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内容研究)。第四篇,加拿大女性媒介
-
中韩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第3辑
-
作者:
牛林杰
刘宝全
来源: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文集
韩国
研究
-
描述:
本书分韩国文化研究、韩国学研究、语言教学研究三部分。主要内容包括:论韩国战后小说中的意识流技法、姜敬爱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论韩国战后小说家李范宣的《海鸥》等。
-
性别平等的法律保障
-
作者:
李傲
来源: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男女平等
法律
研究
-
描述:
我国人民的人权保障,推动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扩大人权研究的视野,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同时,中国宪法的这一重大变化,将对我国包括妇女在内的所有人的人权保护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而两性平等问题,正是对
-
尴尬的温柔
-
作者:
骆晓戈
来源:
北京:九州出版社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中国
研究
女性主义
-
描述:
本书从女性学视角审视传统文化与妇女发展的背景文化和女性生存状况。着眼现实妇女问题,着重对中国本土的妇女观念进行考辩和梳理,既有理论创新又有现实意义。
-
女娲与女性
-
作者:
严淑华
杨静
张淑兰
来源: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神话
涉县
研究
-
描述:
本书以河北涉县娲皇宫与女娲神话为研究基点,探索了女娲神话、信仰、文化对当地影响,特别是对于女性生活、价值取向、女性社会地位、女性权利、母爱等多个方面的渗入,旨在探求新时代女性形象塑造。
-
中国剩女调查
-
作者:
罗爱萍
王蜂
江宇
来源: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中国
婚姻问题
研究
女性
-
描述:
近年来,超过了传统意义上合适婚龄而尚未婚配的女性越来越多,年过三十仍单身一人的女性群体正日益庞大。她们被我们称为“剩女”。大众媒体、婚恋网站、电视相亲节目、情感专家、社会名人等各路人马,对剩女穷追猛打,靠扭曲未婚女性的形象收名获利,合谋掀起了一股消费剩女的狂潮。剩女已经被媒体塑造了一种刻板印象:择偶高标准,并为这个高标准付出长期焦虑不安的代价;总是高高在上,强势、干练、聪明,把追求者远远拒之门外;不是把自己锁在很小的交友圈和工作中,就是孤傲地品味生活;另外一些各方面不算太优秀的剩女,便成了焦虑的怨妇或诈骗
-
中国妇女
-
作者:
法
朱丽娅·克里斯蒂娃
来源: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妇女
问题
中国
研究
-
描述:
本书对两千年来笼罩在中西方文明之间的神秘面纱作了某种原创性地揭晓。全书以中国家庭为横坐标,以中国历史为纵坐标,从政治、宗教和文学等各个方面作出以点带面的全景式分析。全书记录客观翔实,对于促进中国妇女运动和女性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
女人的力量 中国女性的历史命运
-
作者:
袁晓峰
来源:
北京:中信出版社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妇女问题
中国
研究
-
描述:
本书是一本关注女性的社会平等权力、地位,关爱女性命运及发展的社科文化读物。本书以中国历史发展各时期中国女性的命运和地位变迁、社会贡献为关注点,视角穿越历史长河,话题的纵向面从周朝的《诗经》时代开始,贯穿历史各朝代,五四运动、民主革命、改革开放至2011年,通过讲述不同时代的女性典范中的故事,刻画了不同时代的女性形象,作者将宏大题材的叙事放在历史人物、历史细节之中,以大历史观来解读中国女性地位和命运的历史演变。
-
女性与文学艺术
-
作者:
周力
来源:
辽宁出版集团电子图书馆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关系
妇女
研究
文艺
-
描述:
文学艺术与女性的关系十分密切,这不仅是指历史上的文学艺术创作了大量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而且介入文学艺术创作的女性所具有独特优势与魅力。清除改变这些偏见是本书的主要写作动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