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搜索到相关结果 8460 条
-
托妮·莫里森的叙事艺术与政治
-
作者:
陆泉枝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政治
艺术
叙事
莫里森
种族
-
描述:
托妮.莫里森(1931—)是迄今唯一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女性作家。在她目前创作的十部小说中,作者秉承黑人文学的抗争传统,借助文字为手段,字里行间流露着黑人作家的政治责任感和文学使命感,正如她本人所言:“作品必须具有政治性”(1984:344)。在1993年的诺贝尔获奖致辞中,莫里森更是以“手中之鸟”喻示语言,告诫作家和读者要警惕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由于不负责任或机构审查所导致的不良后果和潜在暴力。因为作者深谙这个道理,即语言就是力量,即可以创造,也可以毁灭。作为黑人文学巨擘,莫里森勇于创新并不断尝试多种
-
论《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唯美主义与悖论
-
作者:
徐佳静
来源:
浙江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尔德
悖论
《道林·格雷的画像》
唯美主义
-
描述:
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的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是十九世纪末英国唯美主义代表,他继承并宣扬的理论——“为艺术而艺术”——给十九世纪末欧洲文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他在小说、诗歌、散文、童话和戏剧创作等各个领域也都有涉足,并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回味无穷的作品。他的作品涉及面极广,有《快乐王子》等童话,《无足轻重的女人》等著名戏剧作品,《雷丁监狱之歌》等诗作,更有他唯一一部小说、颇受争议的唯美主义作品《道林·格雷的画像》。由于小说中包含的题材,《画像》和王尔德本人长期以来也备受英国及其他各国文学界的否定。
-
论《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中两性关系的困境
-
作者:
李静
来源:
上海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男性形象
两性关系
爱情婚姻危机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
美国小说
女性形象
-
描述:
索尔·贝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文坛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曾获得包括普利策奖及诺贝尔奖在内的各种奖项,被誉为继海明威和威廉.福克纳之后最杰出的当代美国作家。他的主要成就在长篇小说,至今已出版了包括《奥吉.马奇历险记》(1953),《赫索格》(1964),及《洪堡的礼物》(1975)在内的9部长篇小说,还有3部中短篇小说集,5部剧本和4部其他著作。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1987)为贝娄的晚期佳作,集中体现了贝娄本人对当代社会婚姻,爱情的思考。这部作品在表现男女关系及婚姻恋爱主题方面极具有代表
-
The Multi-themes: An Intertextual Interpretation of Possession: A Romance
-
作者:
金莉莉
来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互文性
原型
典故
反讽
多重主题
-
描述:
评论界一致认为小说《占有》是英国当代女作家拜厄特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该小说获得了当年英国文学的最高奖——布克奖。拜厄特娴熟而又独特的创作手法和技巧成为该小说的一大亮色。本文运用法国文艺理论家热奈特的互文性理论对《占有》进行文本的解读,扩大读者对小说多重主题的理解,同时为体会拜厄特的创作技巧提供了理论支持。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首先简要介绍拜厄特的生平和文学成就以及小说《占有》的故事情节,其次阐述国内外评论界对于该小说的相关评论。第二章是对互文性理论的简要的梳理,其中包括互文性理论的渊源发展以及作用。法国文艺
-
孙犁“荷花淀系列”的革命浪漫主义的艺术因素
-
作者:
康艳琴
来源:
海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革命浪漫主义
美学价值
孙犁
艺术因素
-
描述:
孙犁,作为解放区作家中的重要一员,他的写作在战争岁月以独特的风格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清新而富有诗意的语言,富有散文化的抒情格调,使他的作品价值跨越了时间、空间的距离而经久不衰。在对孙犁创作的研究中,许多研究者把孙犁的创作纳入现实主义的框架中来进行研究,而本论文试图把孙犁创作的“荷花淀系列”小说所体现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放入到中国现代文学史革命浪漫主义整体框架中来考察。从孙犁对战争书写的诗意感悟与激情想象、对女性形象的理想寄予与唯美塑造、对自然景物的本真描绘和人性升华以及小说语言的清新纯美与主观抒情等方面分析
-
男装品牌中的男性形象研究
-
作者:
秦旺锋
来源:
苏州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广告
男装
男性形象
刻板化
多元化
-
描述:
广告的目的是与消费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说服,促销产品,进而建立品牌形象。广告中的人物符号是广告中最具有形象吸引力的传播符号,人物符号的设计对广告宣传有巨大的作用,它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符号更具有平易性和亲和力。当今学术界对广告人物形象的分析多集中于“女性形象”,而对男性形象的研究较少。本文试图运用符号学的方法,对我国男装广告中的男性形象进行分析,从而对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做一番探讨。论文在对消费文化、符号消费和广告诉求等理论概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出发,结合符号意义的分析方法,探讨分析了我
-
《新夏娃受难记》对荣格原型批评的戏仿
-
作者:
程汇涓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情节
新夏娃受难记
母题
人物
荣格原型批评
戏仿
-
描述:
安吉拉•卡特(1940-1992)是二战后英国文坛备受关注的一位女作家。她在70年代发表的力作《新夏娃受难记》曾引起广泛争议。评论界对它的反应经历了一个由低谷走向高潮的过程。引人注目的是神话原型在这
-
被解构的爱情神话
-
作者:
郭宝峰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男权神话
解构
经验化叙事
张洁小说
人物形象
-
描述: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张洁是唯一一位两度荣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她因创作风格独树一帜而引人注目。她的早期作品具有复杂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人类进步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这一时期小说的两大精神支柱。张洁还塑造了一系列符合传统审美价值判断的完美男性形象,以及一些充满了对真理的追求、对光明的渴望和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现代女性形象。张洁就是从仰视的角度用纯洁美好的心灵来看待婚姻爱情,创作了一个个美好圣洁的爱情故事。虽说作品中有婚姻爱情方面的内容,但张洁主要还是表达一些社会、政治问题。所谓的性别意识,体现的也
-
论三维伦理视角下的海丝特·白兰
-
作者:
陈了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道德
伦理
海丝特·白兰
-
描述:
纳撒尼尔·霍桑是最早一个以他的全部作品演绎人类社会道德问题的美国作家,作为十九世纪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最杰出代表,“美利坚民族第一位伟大小说家”,他对人类道德的许多思考反映在其小说创作中。他作品中的道德主题对人性中的善恶两面分析得极为透彻,并指出人性中的恶是导致人的堕落,社会道德败坏的主要根源,同时指出这种恶的因素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得到改善的,从而使心灵得到净化。霍桑的代表作《红字》是一部公认的反映社会道德问题的小说,霍桑在整部小说中始终探讨着“罪”、“恶”与“罚”的问题。就伦理道德而言,作品中的女主人
-
唐代乐舞《霓裳羽衣》研究
-
作者:
刘漫
来源:
中国艺术研究院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歌舞大曲
后世遗存
嬗变轨迹
霓裳羽衣
舞容乐貌
-
描述:
《霓裳羽衣》是唐代最有代表性的乐舞作品,其历史与现实影响之深远,已经超出了作品本身的价值意义。该论文的研究,涉及四个方面:第一,解析《霓裳羽衣》名称含义,从字义、词义的内涵,来了解乐舞的立意。以雨后美景隐喻女性形象,以羽翼表现仙境,这是该乐舞的基本内容。第二,叙述《霓裳羽衣》在唐代各时期的表演及特点,从唐玄宗时期至五代十国时期,《霓裳羽衣》一直流传,有独舞、双人舞、群舞等形式,各时期的具体表演,随应时代,形式内容各有变化。第三,从大曲结构、动作形象、伴奏乐器、舞者服饰等环节,探寻《霓裳羽衣》的舞容乐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