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超越】搜索到相关结果 26 条
-
论严歌苓小说中的苦难书写
-
作者:
杨扬
来源:
扬州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救赎
超越
苦难
-
描述:
严歌苓的小说多写悲剧,苦难是其创作的重要主题。苦与痛的炼狱,爱与生的困扰,个人命运与时代动荡的纠结,人性伦理与民族政治的缠绕构成了她小说中的重要内容。作家从不回避苦难,甚至有时着意铺张,借助苦难叙事,让人体会到在生活困境中生命力量的强大和主体意志的坚韧,从而展示出人性的精神力度和灵魂光彩。与一般跨文化写作的作家不同,文化认同危机和文化身份冲突不是严歌苓叙事的重心。作家一以贯之地表达着人性失落的焦虑。严格说来,严歌苓的苦难书写,不是对苦难形而上的追问,而是在形而下的层面感悟生命的可贵。作为一位悲天悯人的作家
-
Confrontation,Subversion and Transcendence——A Study of Three Women Images in The Joy Luck Club,M.Butterfly and Bone
-
作者:
殷丹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沉默
超越
颠覆
女性形象
-
描述:
特殊群体在华裔美国文学中从对抗到颠覆再到超越的发展过程作一些梳理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这一过程实际上正体现了华裔美国文学和其他少数族裔文学发展的历史和趋势,在当今全球化和多极化的时代,超越对立,寻求
-
“女性的奥秘”与作为心理自传的《钟形罩》
-
作者:
刘嵘
来源:
安徽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的奥秘”
西尔维娅·普拉斯
超越
-
描述:
《钟形罩》以其作者西尔维娅·普拉斯(1932-1963)早年生活的主要经历为蓝本,忠实地记录了一位充满理想与抱负的年轻女性—埃斯特·格林伍德在似“钟形罩”般压抑的男权社会中苦苦挣扎、陷入精神崩溃、企图自杀并最终走向新生的心路历程。人们给予它很高的评价,有人称其为《麦田守望者》的“女性版”,因为这部小说的语言和思想酷似塞林格的文风;也有人称之为美国青少年文学的奠基之作。《钟形罩》自从1971年于美国再版以来,吸引了批评界的广泛关注,国内外的评论家们主要从女性主义理论、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文化批评等各种角度来
-
纳丁.戈迪默和她的女性世界:浅析其作品中的主要女性形象
-
作者:
钱俊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主体
超越
存在
女性
-
描述:
纳丁·戈迪默是南非著名的女作家.长期以来,她为废除南非种族隔离制度而笔耕不息,其作品揭露了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残酷及非人,反映了南非人民的悲惨遭遇,为南非人民呐喊。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她因其以史诗般壮丽的创作对人类所做出的贡献而获得1991年诺贝尔文学奖....
-
超越与规避:严歌苓小说的女性意识研究
-
作者:
杨梅
来源:
安徽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超越
女性意识
规避
传统回归
-
描述:
作为一位女性书写者,严歌苓对女性意识的书写是其创作致力的方向。本文从整体上把握、梳理严歌苓创作中呈现的鲜明而独特的女性意识,厘定其创作中女性意识的发展、流变过程:早期,批判忽略男女生理差异的伪平等,发出对雌性回归的呼唤,以女性的感悟和敏锐洞悉了“花木兰”似的女性生存困境;中期,渴望重拾女性身份的“木棉女性”在男权中心的社会中艰难地追寻和挣扎;后期延续至今的创作,则极力歌咏“地母女性”——古老的东方母性。笔者进一步探究女性意识渐次清晰和流变背后,严歌苓深层的文化思考。纵观其创作,严歌苓笔下女性群体形象的改变
-
思考、觉醒与超越:凯特·肖邦之名作《觉醒》的主题阐释
-
作者:
苗禾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超越
觉醒
思考
爱德娜
-
描述:
作为一位女性先驱作家,凯特·肖邦(1851-1904)以其多舛的命运和“不合时宜”的思考与文学书写在美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以路易斯安娜州为背景的、具有乡土气息的短篇小说的创作为她赢得了巨大的文学声誉。然而,标志其艺术风格和思想成熟的作品《觉醒》(1899)的创作却给她带来了灭顶之灾。这部小说触犯了当时美国以男权为核心的社会道德标准,因此遭到文学评论界和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凯特·肖邦本人也遭到了文学界的疏离与抛弃,这不仅终结了其正处于顶峰的创作生涯,而且也在催生了天才的早逝。在沉默了半个多世纪之
-
自我意识与自卑心理——夏洛蒂·勃朗特与她的小说
-
作者:
李志坚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超越
夏洛蒂·勃朗特
自卑心理
弥补
-
描述:
本文结合夏洛蒂·勃朗特的生平和创作心理,从夏洛蒂的性格特征、心理世界以及自我人格入手,着重探讨了她的小说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她的女性自我意识。
在夏洛蒂的童年经历、个人因素、女性价值追求的演变过程中,我们看到夏洛蒂·勃朗特一方面承受现实的灾难带来的痛苦,一方面又从幻想中寻求精神的抚慰;一方面对爱情持浪漫主义理想,一方面又对现实中的婚姻极度失望;一方面期冀女性的独立,一方面又不自觉地依附于男性。而种种矛盾中的负面因素又构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形成来自心灵最深处的自卑,这种连作家本人也不自知的心态
-
“沉沦”在世,“求胜”不止——论张洁小说的贵族精神
-
作者:
孙媛媛
来源:
安徽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贵族精神
超越
求胜意志
-
描述:
的精神世界,并通过多彩的人物形象、丰饶的主题内涵以及多变的艺术风格等丰富深邃的创作,表现人的超越性,彰显人的"求胜意志",使其小说委婉曲折地反映了贵族精神的超越性品格。小说的超越性品格主要表现在,"全
-
伤怀与超越:当代女性民族文化写作探析
-
作者:
杨秀英
来源:
安徽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超越
伤怀
民族文化写作
女性文学
-
描述:
自身对民族文化的印象与理解,通过作品向读者表露了她们思悟的结晶。综观女作家的民族文化写作,她们进入题材的方式不一,她们诠释心声的题材迥异,但是,她们的作品却在整体上呈现出了伤怀与超越的美学意蕴。伤怀与
-
一声绝唱,三地回响
-
作者:
向雯
来源:
厦门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超越
继承
张爱玲影响
-
描述:
张爱玲影响研究是“张学”中的一派新支。张爱玲影响研究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华人教授王德威开创;王德威认为,张爱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翘楚,其独特的创作方式业已形成一个传统,并影响了一批“私淑张腔”的后辈作者,尤其是后辈女性作者。王德威的观点遭到部分作家和评论家的反对,认为张爱玲影响说流于武断。本文认为,影响的发生既不会因研究者的“自作多情”而增加,也不会因研究对象的否认而消失。本文将在王德威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布鲁姆“影响的焦虑”理论,以女性主义批评关照张爱玲影响研究。并将整个研究置于女性文学的框架里,探索张爱玲